初夏时节,记者走进安徽省灵璧县浩园果蔬种植基地,绿意浓浓,生机盎然。放眼望去纵横成行,每颗西红柿秧苗都高过头顶,大的、小的各种西红柿挂满枝头,满园红绿交织的果实,煞是好看。因是雨天,棚里少数工人正在忙碌着。浩园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培介绍,这里刚采摘过,剩下大部分都是青的小果。这个棚只有1000多平米,比较小,是专门做实验用的。
据了解,张培1984年出生于灵璧普通的家庭,15岁辍学后,便跟随父母在浙江温州打工,经过多年的打拼,手里有了一定的积蓄,于是心里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灵璧县浩园果蔬种植基地
干什么好呢?正在一筹莫展时,一次张培到邻县泗县去走亲戚,在亲戚的大棚里尝到沙瓤西红柿,他听亲戚说,这种西红柿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供不应求。听后张培动了心,自己从小就在生长在农村,小时候亲眼见到每家每户院子里种的西红柿、黄瓜、西瓜等,对这些都比较熟悉。
主意已定,说干就干。2013年正月初八张培卖掉了在温州年收入近30万的小饭店,回到家乡。利用积攒的100万元为启动资金,同年成立灵璧县浩园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资金不足、没有技术,这都没有难倒80后的年轻人。张培说,刚开始试种沙瓤西红柿大棚全是租的,技术方面,就去参加县里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包括远程教育学习,并系统学习蔬菜大棚栽培的相关技术。他告诉记者,自己对产品的定位很明确,哪怕前期的路走得慢一点,但产品一定要优质、安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持续赢得市场。
在果蔬试验棚里张培边走边介绍,这是西红柿的品种中的其中一款“贝贝”品种,如果红了从上到下看着就喜人。他驻足蹲下抓上一把急忙告诉记者,这可不全是土更多的是蚯蚓粪,特别松软、透气、保湿,不管种植什么一定要从土壤开始。他补充,土壤是载体,所有的花、果都是通过吸收载体而呈现长势。植物一定要回归它的本质,但土壤很重要。
采访时,天公不作美,由小雨转成中雨,张培冒雨又带着一行调研人员到了另外一个棚。他一边介绍一边抓起和自己差多高的西红柿秧上的一片叶子攥在手里又松开,反复几次,叶子上没有折痕。他说,这是土壤、肥料给力。张培举例,上世纪90年代以前农村的西红柿、黄瓜、西瓜都是有机的,因为那时没有工业污染,没有化肥,全靠堆粪种植,尽管产量低,但口感好。他开玩笑的说,少用科技+狠活的东西,多用点有营养的肥料,依然能种出好的瓜果,吃出小时候的味道。
经过10多年的努力,安徽虞浩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成立,从开始的租赁大棚到现在下设灵璧县浩园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灵璧县张兴宾蔬菜种植家庭农场等,家庭农场合作社有20余家,总投资2886万元,占地面积1500亩,建成67个高标准温室大棚,覆盖在灵璧县虞姬乡虞姬村、泗县长沟镇汴河村等4个乡镇4个村。合作社成员目前有133人,带动贫困户128户。
浩园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培正在介绍西红柿长势情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品质追求日益明显,近年来瓜果发展的势头增强。合作社种植的果蔬也在不断增加,现在主要有沙瓤大番茄、巧克力迷彩小番茄、樱桃小番茄、西洲蜜甜瓜、脆莉甜瓜、葡萄等品种。这些品种各具特色,但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上市早、甜度高。同时针对不同品种配套研究了设施栽培技术、坐果等栽培管理技术,获得了较好的栽培效益。年产值1200余万元,利润420万元左右,带动80多名贫困劳动力,为其发放工资近133万元。
张培所做的正如所说的那样,只有保证了品质,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口碑,才能赢得市场。
十年一剑,不忘初心。灵璧县浩园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在2017年被评为市级龙头企业,2020年被灵璧县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十佳名特优农产品。另外,合作社还是中国绿色食品协会会员单位。他本人也评为了大棚蔬菜种植能手、致富带头人。如今,虞浩园农业也慢慢成为了当地农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现在全国都在忙乡村振兴,全国都在做基地建设,东西多了竞争自然就会激烈,内卷久了更不利于行业发展。”张培说,一定要干出差异化,当然质量是前提,我们的任何一款产品拿出去都能经得起消费者品尝。目前这款“粉色贝贝”西红柿,就是湖北武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武汉华中科技大学联合研制出来的,色泽好,口感佳,深的消费者喜爱,现在不仅供给海底捞火锅店还销往上海的多家商超。
张培说,下一步不仅要打造研学基地,还将继续探索适度规模化生产的标准技术细节以及用工管理方法,提升果蔬生产技术水平,尤其要在新品种的研发上下功夫发挥品牌的优势,让瓜果飘香万里,让更多的人品尝到优质产品。
作者:张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