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研讨会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11月18日讯(通讯员伍希融)为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11月15日,湖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湖南省省情研究会联合主办“湖湘文化与伟大抗战精神”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邀请了省内哲学社会科学界6位专家学者作主旨报告。湖南中医药大学师生代表、湖南省省情研究会会员等9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湖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超主持。
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湖南省省情研究会会长李晖对参加研讨会的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表示,湖湘军民的抗战实践,深刻诠释了湖湘文化,我们要牢记历史,传承好伟大抗战精神。
研讨会后,还举行了“湖湘文化与伟大抗战精神”研究生论坛。湖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参会研究生围绕该主题进行发言与研讨。研究生们结合自身研究领域踊跃发言,充分表达观点,激发思想碰撞,凝聚奋进力量。
参会师生纷纷表示,此次研讨会不仅加深了对湖湘文化与伟大抗战精神的理解与认识,更激发了大家投身学术研究、传承红色基因的热情与责任感。大家决心将所学所感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湖湘文化与伟大抗战精神”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观点
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省直机关工委原常务副书记徐晨光以《湖湘文化对伟大抗战精神的贡献研究》为主题,解读了什么是湖湘文化、探讨了抗战精神与湖湘文化的关系,指出湖湘文化在战与火中经受了考验与升华。他强调,没有湖湘文化就没有湘军,没有湘军就没有军队,没有军队就没有抗战胜利,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智慧、心忧天下的胸怀、敢为人先的锐气、坚韧不拔的品格等,正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源泉之一。
湖南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省社科院原院长、湖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会长刘建武聚焦《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的湖湘文化渊源》,论述了实事求是命题的演变历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必然。他指出,《盛世危言》是青年毛泽东阅读的用以认识世界的“新书”,对毛泽东的思想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盛世危言》中,“实事求是”并非一个考据学命题,而是一个认识论命题。这表明毛泽东自最初接触“实事求是”时,就并非从考据学命题的角度去接纳,而是从认识论、方法论的命题层面去理解。“实事求是”作为思想路线的核心命题,生成于岳麓书院,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其从考据学命题到认识论命题的漫长演变历程以及认识积累过程。
湖南省社科院党组成员、主持工作的副院长汤建军以《抗战烽火淬炼实事求是》为题,从“抗战点燃思想淬炼”“战略经济双创新”“路线成型与全党共识”“历史回响与当代启迪”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抗战时期实事求是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他指出,抗战的烽火不仅锤炼了中华民族的意志,更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淬炼出了实事求是的宝贵精神。新时代,我们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必须坚持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就离不开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和天下胸怀。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李佑新以《湘学传统对青年毛泽东文化性格的深刻影响》为主题,从理学遗绪、实学风尚、民族大义三个维度,对青年毛泽东的伦理意志、务实风格及爱国情怀展开了深入剖析。他指出,湘学所追求的大本大原与理想人格的伦理意志,成为青年毛泽东文化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对其后续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在湘学氛围的浸润下,青年毛泽东逐渐形成了重视实践、注重实际和实事求是、注重国情研究的务实风格。湖湘士子爱国激情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深刻影响,通过杨昌济,由王船山发端而经谭嗣同发扬光大的“独立之根性”深深地内化为毛泽东文化心理中最基本的因素。
湖南省社科院政策研究与智库建设部部长、湖南省省情研究会副会长周湘智以《传承与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推动智库高质量发展》为题,从三个方面展开报告。一是传承湖湘文化与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树立智库职业自觉;二是传承湖湘文化与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的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强化智库作风建设;三是传承湖湘文化与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的实践导向与行动力,提高智库胜任能力;他着重指出,要虚心向七类群体学习:以“吏”为师,学严谨;以“企”为师,学运营;以“媒”为师,学表达;以“邻”为师,学精业;以“友”为师,学底蕴;以“业”为师,学求真;以“盗”为师,学态度。
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湖南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主任、湖南省省情研究会秘书长郑自立围绕《“两个结合”视域下抗战精神与湖湘红色基因的互构实践探讨》,系统阐述了湖湘红色基因对抗战精神的文化滋养、抗战实践对湖湘红色基因的锤炼升华。他指出,红色基因的文化根基可以追溯至湖湘文化的深厚传统,如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卓厉敢死的血性担当、经世致用的务实作风等特质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结合,为抗战精神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发展路径;必须坚持人民主体的立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精神创造中的主体作用;必须坚持实践导向,在伟大斗争中锤炼和升华精神品质;必须坚持整体性视角,实现区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良性互动;必须坚持开放包容,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