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走长征路、励报国志
近期,攀枝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40余名师生赴昆明、遵义、六盘水、贵阳等地开展为期6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研修。他们以脚步丈量这片红色土地,在历史的长河中溯源而上,触摸中华民族共同体生生不息的脉动,感受“长征”二字跨越时空的重量。
翠湖西岸,明黄外墙的云南陆军讲武堂静立如钟。1909年的枪械操练声仿佛仍在耳畔回响,“坚忍刻苦”的校训熔铸了朱德、叶剑英等一代将帅的筋骨。这里诞生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军事院校之一,埋下了民族团结的第一粒火种。

历史的指针转向1935年的黔北。遵义老城子尹路96号,一栋灰白小楼静静矗立。90年前,这座黔北小楼因遵义会议改写了中国革命的命运,也留下了长征路上最动人的民族篇章。

凤凰山麓,红军山316级台阶如同时间的刻度。高耸的纪念碑上,镰刀锤徽在阳光下灼灼如星,四尊红军头像凝望山川——他们中有赤卫队员、女卫生员、青年战士,恰是多民族红军的缩影。
在“红军坟”前,龙思泉的故事让师生们红了眼眶。广西籍卫生员龙思泉为救治村民连夜出诊,归来时部队已开拔,而他追赶途中不幸中弹牺牲。乡亲们冒着风险将他安葬,多年来代代守护。“红军菩萨”的故事也代代流传,成为民族团结的深刻印记。
在纪念碑前,实践队员列队肃立。山风拂过苍松翠柏,阳光穿透云层洒向镌刻着红星的花岗岩。随着口令“鞠躬——”,全体成员俯身垂首,以深躬之姿致敬长眠的英魂,弯曲的脊梁如起伏的乌蒙山脉,湘江血战的呐喊、娄山关的号角在静默中震响。三鞠躬后,党员同志们对着党旗庄严宣誓,阳光在党徽上照映出信仰的光芒——这一刻,历史烽烟与青春血脉完成了庄严对话。
群山深处的六盘水三线建设博物馆里,蒸汽火车头的轰鸣声仿佛还在回荡。1964 年,一场没有硝烟的“工业长征”在这里打响,十万建设者从五湖四海奔赴而来,在喀斯特地貌上筑起钢铁长城。如今,科技革命又将带来新的时代变革,但三线人的热血从未冷却,从手凿矿井到智能科技,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四海同心、为国铸剑的坚守。

从讲武堂的“坚忍刻苦”到遵义的“实事求是”,从红军山的“人民至上”到三线厂的“国之大者”,师生们在实践研修中切身感悟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源。
(作者单位:攀枝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