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丨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重要部署,强调要“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将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天,党建网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相关重要论述,与您一同学习领会。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作为负责任大国,我们必须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要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加大外宣工作统筹协调力度,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2024年10月28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
我们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艺术。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要培养造就一批善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人才,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
——2021年9月27日,习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我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说过:“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们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我们要坚持文明交流互鉴。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百花齐放才能让世界春色满园。多姿多彩是人类文明的本色。正因为各国历史、文化、制度不尽相同,才需要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蓄意鼓噪所谓“民主和威权”、“自由和专制”的二元对立,只能造成世界割裂、文明冲突。
——2023年8月22日,习近平在2023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辞
汉学源自中国、属于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希望你们继续与汉学结伴、和中国同行,加强研究阐释,向世界介绍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5年11月,习近平复信青年汉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