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九分校:战火中锻造干部的熔炉
1941年至1944年,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卓绝的战略相持阶段。在日伪顽势力夹击、斗争环境极端残酷的苏中、苏南地区,一所特殊的干部学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九分校(简称“抗大九分校”),以“一面战斗,一面学习”的办学模式,为坚持敌后抗战、夺取最后胜利,培养了3000余名军政骨干,书写了中国军事教育史上的一段传奇。
应运而生游击环境下的办学创举
1941年夏秋,日军对苏北、苏中地区进行大规模“扫荡”后,加紧分区“清剿”,增设据点,封锁交通,使苏中抗日根据地被分割成零碎小块,基本处于游击环境中。一方面,残酷的斗争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过硬军事素质的干部去领导部队和地方工作;另一方面,原有的集中办学模式已难以为继。新四军军部审时度势,决定各师建立抗大分校,采取分散形式办学。
9月,奉新四军军部之命,来自江苏盐城抗大五分校的一部分干部,在训练部副部长谢云晖率领下抵达苏中,与粟裕领导的新四军第1师所属的苏中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合并,成立抗大苏中大队(即抗大九分校前身)。大队下设军事、政治、知识青年、地方武装等5个队,约600人。这支特殊的队伍从成立之初,就注定要在枪林弹雨中求生存,在流动转移中谋教育。
烽火砺剑在战斗中坚持教学
抗大苏中大队成立后,立即投入苏中地区反“扫荡”、反“清剿”的激烈斗争中。从1941年10月至1942年1月,这支以学习为主的队伍穿梭于日伪据点与河网、公路之间,行程700多里,先后参加了伏击日伪军、防御作战等7次战斗,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付出了伤亡近30人的代价。这种“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的实践,使学员们迅速将课堂知识与实战相结合,锤炼了革命意志,增长了斗争才干。
1942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抗大苏中大队正式改称“抗大九分校”,由第一师师长粟裕兼任校长。学校机构精简,60余名工作人员承担着数百名学员的教学与管理任务。此时,办学环境愈发艰难。6月,为躲避日伪军对苏中四分区的“清剿”,抗大九分校师生被迫乘船入海,度过10余天缺粮少水、以海水拌炒面的艰苦海上生活。登陆后,他们又辗转于土地贫瘠、生活条件极端困苦的台北(今属盐城市大丰区)、盐东海边地区,时常面临严寒无衣、食不果腹的困境。
在如此动荡不安、战斗频繁的环境中,抗大九分校的教学工作并未中断。学校领导深刻认识到,环境越是艰苦,越要坚持教育。他们抓住敌人两次“扫荡”的间隙,寻找相对安定的地区,见缝插针地组织教学。教学内容紧密围绕敌后斗争的实际需要:
一是军事教育。以毛泽东《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为指导,重点学习进攻战、游击战、夜战战术。课程有内务条令和军事纪律、单兵战斗动作、战术训练等。大量时间用于野外演习、夜战近战演练、紧急集合和行军宿营中的实战课目。每次战斗后会进行检讨总结,将实战经验迅速转化为教学资源。
二是政治教育。以社会发展史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为主课,着力帮助学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认清抗日战争的性质、任务和前途,理解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师旅首长和校领导经常为学员作形势报告,坚定学员抗战必胜的信念。
三是文化教育。针对学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以语文、算术为主,辅以地理、自然常识,旨在提高基层干部的读、写、算能力,为学习军事、政治理论打下文化基础。
血沃苏南反顽战役中的严峻考验
1943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局势发生转变,日军为巩固其占领区,加紧对苏中等敌后根据地进行“清乡”。为保存干部力量并寻求相对稳定的训练环境,同时配合兄弟部队开辟新区,抗大九分校奉命南下,与苏中党校等单位会合,于2月渡过长江,抵达溧水地区。此时,学校规模达到鼎盛,整编为3个大队和1个党训队,约1200人。
然而,安稳的教学时光极为短暂。国民党顽固派趁日伪“清乡”之机,调集重兵,企图制造第二次皖南事变,围歼苏南新四军主力。1943年4月12日至15日,苏南反顽战役爆发。抗大九分校全体学员临危受命,担负西线阻击国民党军主力第52师、第192师等部的艰巨任务。
在云鹤山、里佳山、观山、铜山等阵地上,这些尚未完全毕业的“学生兵”们,以劣势装备,与数倍于己的顽军展开浴血奋战。他们节节抵抗,牵制了顽军主力,为东线我军主力歼敌和最终突围赢得了宝贵时间。战斗异常惨烈,抗大九分校付出了伤亡近200人的巨大代价,汤万益、唐昆元、文有武、陈吉冲等一批优秀的团、营、连级干部和学员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苏南的土地。这次战役,是抗大九分校历史上最严峻的考验,也是其“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的极致体现。学员们用生命和鲜血证明了这是一支政治坚定、英勇顽强、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
淮南淬火系统整训与整风学习
苏南反顽战役后,抗大九分校北渡长江,进入相对安定的淮南抗日根据地休整。在天长县龙岗镇,学校在近8个月难得的稳定环境中,进行了系统的军事、政治、文化教学和深入的整风学习。
新四军首长陈毅、张云逸等多次到校视察、作报告,给予学员们亲切的关怀和指导。校部召开文化教学经验交流会,举办文化成绩展览,表扬和奖励工作有创新、学习成绩优秀的教员和学员,并把识字、学算术、介绍自然常识和地理、历史知识同文娱活动结合起来,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学校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拥政爱民活动深入开展,学员们的军政素质和文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淮南整训使抗大九分校在经历了战火洗礼后,又完成了一次重要的思想淬炼和能力升华。
1944年春,随着车桥战役取得胜利,苏中局面好转,抗大九分校奉命返回苏中。同年6月,其机构与人员基本转入新成立的苏中公学。
在近3年的战斗历程中,抗大九分校辗转苏中、苏南、淮南、淮北,规模时大时小,环境时安时危,但始终坚守“一面战斗,一面学习”的办学特色。它培训了3000余名干部,主要为新四军第1师、第6师的排、连、营级军政干部,以及地方武装干部和来自沦陷区、国统区的知识青年。这些干部像革命的种子,撒向华中抗日战场各条战线,为加强军队建设、坚持根据地斗争、开辟新区、迎接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大九分校的实践,成功诠释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抗大教育方针,以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优良校训。其“在烽火中办学、在战斗中育人”的宝贵经验,不仅被当时的苏中公学所继承,更成为我党我军干部教育史上的一面旗帜。(作者:李扬)
(文中所示档案为江苏省档案馆馆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