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之花在烽火硝烟中绽放——档案中记载的新疆人民万众一心支援抗战的故事
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局、档案馆与自治区党委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共同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新疆档案文献展”(以下简称“新疆档案文献展”),于9月3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对公众开放。此次展览共分五部分,以精选出的330余件珍贵档案文献为依托,生动展现出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战文化宣传、全力组织抗日募捐等系列活动的史实,展览事迹感人,催人奋进。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新疆虽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但作为大后方的各族民众以满腔的爱国热忱,积极投身于抗战的洪流之中,全力支援抗战,与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谱写了一曲团结一致、共御外辱的壮丽史诗。在此次展览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在抗日募捐活动中,新疆各族民众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分民族、不论贫富,倾力捐献,留下许多感人的故事。涓涓细流汇聚成抗日洪流,他们用最质朴的行动诠释着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命运的担当,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烽火硝烟中绚烂绽放,为抗战胜利注入了来自祖国西北边疆的坚实力量。”寥寥数语,生动诠释出“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
一张报纸:凝聚民众万千力量
在此次新疆档案文献展中,《新疆日报》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被展出,展览板块上是这样介绍的:“1938年至1942年,中国共产党人主持新疆日报社工作,以《新疆日报》为阵地,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方针,成为唤醒民众的‘抗战号角’。”据相关资料记载,该报的前身为《天山日报》,1935年12月改名为《新疆日报》,曾同时以汉文版、维吾尔文版和哈萨克文版等形式出版,覆盖面广,影响力大。
1937年10月,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在迪化(今乌鲁木齐)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与新疆当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关系正式建立。从1938年2月至1942年8月,汪小川(化名汪哮春)、李宗林(化名李啸平)等一批中共党员被选派到《新疆日报》工作。其中,汪小川任报社副社长,李宗林任编辑长。由于当时的形势需要,按照组织要求,他们在新疆日报社工作用的都是化名,不能公开自己的中共党员身份。他们扎根于群众之中,以自己的智慧和模范行为将报社的各族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和技术骨干紧紧团结起来。在此期间,他们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团结鼓舞各族人民抗日救亡、巩固抗日大后方支援前线和建设新疆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39年秋,周恩来去苏联治病途经迪化时,曾对汪小川提出:一定要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方针、政策,一定要团结各族人民,团结一切进步力量,坚持抗日战争到最后胜利,要把报纸当作我们党在新疆地区的一个新闻阵地。后来,汪小川在回忆录《抗日战争初期在新疆日报社》中写道:“改变报纸的编辑方向、改进报纸的内容编排,使之为抗日战争大造舆论,这是当年在报社工作的全体党员的根本任务。”
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由于汪小川等人的加入,《新疆日报》的内容可谓焕然一新,而变化最大的就是一版国内新闻版。这一时期,一版重点突出了对抗战前线重大战事的消息报道,并经常配发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的社论和短评,以及对当时国内抗战局势进行全面分析的相关文章。据资料显示,该报先后刊登过大量中共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和文章,这对新疆民众全面了解抗战形势和任务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1938年11月10日二版刊发了毛泽东撰写的《论持久战》,以此来坚定新疆各族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全文连载了14天,后来还专门出版了单行本,共印刷8000多册在全疆各地公开发行。为实现《论持久战》传播大众化,《新疆日报》还特别开设《抗战常识问答》《读者信箱》等栏目,重点解读并及时回答读者提出的相关问题,使新疆广大民众进一步理解了持久战战略的深刻内涵。为向读者宣传马列主义,《新疆日报》从1939年2月开始,连载了共产党人、报社国内版编辑王谟(署名谟行)的长篇哲学著作《认识现实与改造现实》;5月17日,又发表了他的《理想与现实》一文,当时很多读者还把这些文章从报纸上剪下来,作为学习资料保存。而当时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邓发、陈潭秋等对报纸的宣传工作也非常重视,很多重要文章、社论、消息都经过他们的审阅和修改。在共产党人的积极推动和影响下,新疆形成了浓厚的抗日救亡氛围,吸引了茅盾、张仲实、鲁少飞、赵丹等一批文化名人来到新疆,为宣传团结抗战贡献力量。
1941年10月15日,《新疆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伟大的人民力量》的社论,其中明确指出:“民众的力量是伟大的,他是抗战的‘力的源泉’。民众力量的动员与组织,乃是坚持持久战和争取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一论述与《论持久战》中的“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核心命题形成呼应,深刻揭示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逻辑,也进一步点明了将抗战进行到底的意义之所在。
据曾在新疆日报社工作过的赵新亚回忆:“那时的《新疆日报》深受新疆人民和内地人士欢迎。由于各地文化促进会协助发行,《新疆日报》已发行到边远地区的农村和牧场。有些学校由于课本缺乏,还用报纸做教材。”
话剧、漫画:激发抗战爱国热情
抗日战争时期,话剧、漫画等艺术形式作为新疆新文化运动发展的组成部分,为各族民众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它们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善恶分明的主旨、直抵人心的表达,成为文化战线开展宣传工作的有力武器,在促进新疆各族人民的政治觉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各方面人才的不断聚集,中国共产党和爱国进步人士也将话剧、漫画等艺术形式带入了新疆,并通过举办演出、展览等活动形式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抗日进步思想宣传,鼓励新疆各族民众团结一心、支援抗战。
1939年8月,年仅24岁的赵丹与妻子叶露茜、共产党员徐韬、王为一等艺术工作者来到新疆,积极推动了新疆话剧的快速发展和进步。赵丹来到新疆时,正值九一八事变8周年之际。他通过精心策划和3个星期的紧张排练,将其主演的话剧《战斗》完美呈现在新疆观众面前。此次演出,除了赵丹一行外,共产党员于村、白大方和新疆学院的许多人也参加了演出。舞台上,演员们以精湛的演技把保家卫国、抵抗侵略的决心展现得淋漓尽致;舞台下,观众们的心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起伏变化,最后不禁跟着演员高喊口号,全场群情激奋。每次演出后,都会有观众因深受感染而自愿将随身带来的金银首饰等捐献出来,表示要为抗战出一份力。这部话剧轰动了迪化全城,连续上演10多天,场场爆满,甚至有的观众从第一场连着看到最后一场。当时,茅盾还撰文在《新疆日报》力荐该剧,该报在发表的社论中称,《战斗》的演出,推动了新疆话剧运动的发展,使新疆的话剧演出“无论在艺术表演、化妆技巧、舞台美术上,都有了新跃进”。
除话剧外,漫画也是当时宣传抗战、凝聚力量的一大“武器”。在此次新疆档案文献展中,有一件“1939年11月18日,新疆日报社关于请委任鲁少飞为画报编辑致新疆省政府的呈”,此档案中写道:“报纸出版画报日渐发展,必须精于绘画技术人材(才)方能肩负画报编辑任务,兹有精于绘事之鲁少飞一员,拟委为职社画报编辑,月支薪水洋伍拾伍元……”当时,著名漫画家鲁少飞来到新疆后,负责新疆日报社的漫画工作,他以笔为枪,为该报创作了大量真实感人的漫画作品,例如《击破日寇一贯亡华的毒计》《开展节约竞赛运动,加强抗战力量》《争取全面抗战的最后胜利》等,这些作品多刊登于《新疆日报》的一版。据相关资料显示,他在新疆3年的时间里创作了上千幅漫画作品,影响力很大,这些作品均以生动的笔触直观地反映出当时新疆各族民众团结一致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为抗战宣传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化人士的全力推动下,新疆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开展得风生水起、如火如荼,极大地宣传、教育和鼓舞了全疆各族人民,掀起了一次又一次为抗日前线将士捐款捐物的高潮。
捐献飞机:庄严热烈空前未有
在抗日战争中,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各种方式积极配合全国抗战,通过捐寒衣、鞋袜、文化器材等支援前线。可以说,新疆民众的募捐运动与抗日战争相伴始终。
特别是在全面抗战爆发以后,新疆各族各界纷纷以“一切为了抗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联合起来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去”为号召,开展了广泛深入、旷日持久、声势浩大的抗日募捐活动。其中,新疆各族民众捐献10架战斗机抗日救国的故事影响深远,流传至今。在新疆档案文献展中,一件名为“1938年10月22日,新疆省政府关于新疆民众请将抗日捐款代购十架飞机事的电”的档案就是证明,其中写道:“本省民众对于抗日救国捐款,热烈输将,……购买飞机十架捐送前方杀敌,并代请涂新疆一至十号字样。”
自抗战全面爆发后,新疆就一直广泛开展各种募捐活动。据史料记载,到1938年9月,全疆收到各族民众捐献的现金达新币24.1亿两(当时在新疆流通的货币,以“两”为单位),合大洋60余万元。新疆省政府用此款购买了10架战斗机,并将其命名为“新疆号”,送往抗日前线,给日军以猛烈打击。此事在全国引起很大轰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要知道,当时的中国空军力量是异常薄弱的,据说能够投入使用的各类飞机不到1000架,战斗机更是不足百架。因此,1939年8月22日,《新华日报》以《新疆同胞献机十架》为题,报道了此事,其内容为“(成都二十日电)新疆省十四族同胞忧愁国难严重,自动踊跃输捐,购机十架呈献国家。二十日上午九时,在某地举行献机命名典礼,张元夫代表献机,到会数千人。仪式庄严热烈,空前未有。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响应全国抗战的号召,表示一致抗战到底的主张,(新疆)亦通电全国,其中有:‘新疆虽僻处边陲,抗日救国,尤为吾人之素志,枕戈待旦,誓与国人共同奋斗’等壮语。自从全面抗战开始以至今天,每逢捷报传来,无不通电慰问,……对于前线将士及全国同胞所给予的鼓励,不是用数字所能表示出来的。”
此外,新疆在1943年7月又开展了“一县一机”献机运动。到1944年8月,新疆共捐献飞机144架,超过原计划64架之多。
档案记录历史。在抗日战争时期,新疆各界民众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也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勠力同心、共担国难,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表现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的高尚情操,这段“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烽火硝烟中绚烂绽放”的历史将永远被人民所铭记。(作者:秦海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