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当练就“破壁功”
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壮阔画卷中,山西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和主要战场。这片被太行山与吕梁山环抱的土地,见证了无数中华儿女抵御外侮的浴血奋战,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更凝结成生生不息的红色血脉。讲好山西抗战故事,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对民族精神的赓续。
烽火三晋:抗战历史的厚重镌刻
山西是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支点。山西古称“表里山河”,高原多山,地形险要,据高负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战略要地。抗战初期,山西是华北敌后抗战的主战场。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叫嚣“一个月拿下山西,三个月灭亡全中国”。八路军主力于1937年8月下旬开始,先后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依托太行山、吕梁山等地形,创建了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广泛发动群众,以游击战、地雷战、麻雀战等灵活战术,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平型关战斗的胜利,击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之后又连续取得雁门关、阳明堡、黄崖底等一系列战斗的重大胜利,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歼灭并牵制了大量日军,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的妄想。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山西仍然是整个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支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将交通破袭战推向对敌斗争的巅峰,之后经过山西抗日军民的奋战,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和“蚕食”,打退了反共顽固派的摩擦与进攻,保存了力量。在战略反攻阶段,山西敌后抗日根据地向日伪军发起了迅猛进攻,为夺取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重大的贡献。同时,八路军总部先后驻扎于五台县南茹村、武乡县砖壁村、王家峪村和麻田等地,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运筹帷幄,指挥华北抗战,山西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华北抗战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
山西是全民抗战的热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及其他抗日武装英勇杀敌、浴血奋战的感召下,山西社会各阶层奋起抗日。在教育界,日军入侵山西后,不仅肆意破坏山西的教育体系,还在沦陷区疯狂推行奴化教育。山西人民不屈不挠,各种扫盲、宣传抗日等社会教育活动逐步深入根据地的千家万户,“反奴化”教育也悄然进行,日伪学校成为抗日学校,许多教师和学生成为秘密的抗日力量;在妇女群体中,妇女抗日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如晋察冀边区妇女抗日救国会——全国范围内较早出现的妇女抗日统一战线组织之一,在党的领导下妇救会组织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许多妇女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成为养育八路军后代的“太行奶娘”;在社会基层,人民群众用最朴素的行动参加抗战,他们坚持有人出人、有力出力,为推动抗战胜利汇聚了磅礴力量。同时,山西当时也成为全国爱国人士和热血青年纷纷前往的地方,如李公朴带领“抗战建国教学团”来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卞之琳来到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进行随军访问等,他们以各种形式投入抗战中。
山西抗战展现了伟大抗战精神。抗战期间,山西人民遭受着深重的苦难,日军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焚毁家园、杀戮百姓、抢夺财物、奸淫妇女,民众生活极度艰难困苦;日军实施反人道的战争毒气战和细菌战,污染了许多地方的水源,造成细菌肆虐,民众遭受病痛折磨。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山西军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太行精神、吕梁精神。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山西人民没有被打倒,出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情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救会、工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在山西各地纷纷建立,全民皆兵,山西人民万众一心,紧密团结在一起,并肩作战,用血肉筑起抵御侵略者的钢铁长城,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面对敌后抗战严重的困难局面,无数山西儿女前赴后继、顽强奋战,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涌现出朱宝琛、马定夫、董天知等无数仁人志士,展现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面对敌人猛烈的炮火,山西军民勇往直前,连续取得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等战役战斗的胜利,彰显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面对日军的疯狂“扫荡”“蚕食”和经济封锁,根据地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大生产运动,在晋绥所属机关中发起自力更生、勤俭节约运动,用艰苦奋斗开创了丰衣足食的局面,体现了山西人民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山西抗战中孕育的这些精神力量,是三晋大地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时代回响:抗战故事的当代价值
讲好抗战故事,有利于厚植爱国主义的精神土壤。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需要鲜活的历史素材,而山西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当年无数平凡人物用热血书写的传奇,是今天的青少年最生动的学习“教材”。太行山抗战小英雄崔振芳,凭一己之力消灭数十名日军,牺牲时年仅十八岁;还有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传递情报的“小小交通员”、手持红缨枪站岗放哨的“儿童团”的故事,都是与青少年年龄相近的英雄形象,可以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爱国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此外,太行山区黄崖洞兵工厂的战士们,用铁锤、风箱等简陋工具在山洞中造出了枪炮,很大程度解决了八路军缺枪少炮的困境;百团大战中,为掩护破袭正太铁路,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两个团的战士们连夜占领狮脑山,与日军鏖战七昼夜,多次打退了日军进攻及轮番轰炸……这些抗战故事中,有信仰的光芒,有团结的力量,更有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通过讲述这些故事,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
讲好抗战故事,有利于凝聚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山西抗战故事正是一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历史书,其中蕴含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些正是激励我们应对挑战、奋勇前行的宝贵财富。八路军与日军经过浴血死拼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讲述胜利的来之不易,能让我们感悟到“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左权将军血洒十字岭,用生命践行了“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重温左权将军的家书,能让我们体会到“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回顾根据地军民的大生产运动,能让我们汲取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实干力量。这些抗战故事,是我们在困难挑战面前坚定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密码”。
讲好山西抗战故事,有利于打造文明对话的中国窗口。山西抗战也是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历史见证。山西抗战当时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支持,许多国际友人远渡重洋来到山西抗日前线,如加拿大医生白求恩来到五台山区的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与伤病员同吃同住,在条件异常艰苦的松岩口村创建“模范病室”,冒着枪林弹雨救治伤员,等等。通过讲述这些抗战故事,一方面可以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可以彰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重大贡献。
赓续传承:红色血脉的时代接力
持续挖掘整理,让山西红色故事立起来。加强史料挖掘整理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基础工程。一是加强对山西抗战史料的抢救性挖掘。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亲历抗战的老战士、老党员的数量逐渐减少,要开展抢救性走访,收集口述历史、书信日记等一手资料,让更多“藏在民间”的故事被发现、被记录。同时,还要注重挖掘普通民众的抗战故事,展现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二是加强研究,尤其是注重对抗战历史细节的考证与研究,确保让故事既生动感人,又能经得起历史检验,确保讲解的专业性与准确性。三是建立山西抗战数据库。组织专业队伍力量,在对山西抗战遗址进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全省的红色数字化档案,梳理基础性文献的数字资源,实现红色资源的永续保存。
加强创新表达,让山西红色故事活起来。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一是采用“轻量化”短视频叙事。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碎片化传播特点,制作“抗战英雄小课堂”系列短视频,用动画形式讲述少年英雄的故事;或在抖音、快手等平台打造“山西红色故事一分钟”系列,用动画、MG动画还原关键场景,同时结合“历史画外音+当代人提问”的互动形式,让年轻人主动“追更”。二是实现“沉浸式”艺术转化。运用VR、AR等技术复原重大战役场景,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三是鼓励用年轻人的视角重构叙事。邀请年轻人参与红色故事的二次创作,结合年轻人熟悉的“战术分析”“团队协作”等视角,让故事富有亲和力。
重视融入实践,让山西红色故事传下去。将红色教育融入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一是融入教育体系。在各大中小学开设“红色故事进课堂”等专题课程,开展“抗战故事进校园”活动,组织学生在重要的抗战纪念日参观纪念馆、祭扫烈士墓。二是融入单位文化建设。各单位开展“学抗战精神、做时代先锋”等主题活动,弘扬“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创业精神,同时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让他们成为红色故事的“讲解员”“践行者”,以实际行动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展现使命担当。三是融入文旅体验。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增强红色故事的“渗透力”。在现有“重走八路军抗战路”“太行精神红色研学”等旅游线路的基础上,优化设计,实现红色旅游线路全省域覆盖。同时,将“故事触发点”植入红色旅游线路中,如在吕梁红色老区推出“重走支前路”体验项目,让游客参与“推独轮车送物资”“学编军鞋”等活动,在劳动中聆听亲历者讲述支前故事,让“观光旅游”变成“历史参与”,增强教育的渗透力。
〔作者:陈娟娟,作者系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