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党史·文化 > 学史明理 >
党建网 > 党史·文化 > 学史明理 >

沂蒙精神·识字班的故事|跟着共产党走的程茂贞

发表时间:2025-11-04 来源:沂蒙晚报

我们一行到达山东临沂费县林科所的时候,已是中午十一点多。停下车,远远地看见一个老人站在巷子口,我们猜测肯定是程茂贞老人,便赶紧迎了上去,果然是她。一见面,老人就拉着我们的手不放,说:“三个女同志,少了很多麻烦,好,好。”

老人住的是独门小院,院子里种满了花花草草,最显眼的还是正屋门前的一棵石榴树,那日是万物葱茏的五月,石榴花正在枝头绽放,火焰般绚烂。进了客厅,刚坐下说明来意,老人就迫不及待地拉着我们向她的卧室里走。卧室里有半面墙的照片,她很自豪地指着其中一张给我们看:“这是我在山东行政学院上学时的入学照片,1949年的10月1日照的,那时候天还很热,为了整齐,我们穿着黄棉裤和黄棉袄。”老人挺了挺身子,接着说:“我上的是政法系。”说完,老人又从衣兜里掏出一把钥匙,打开写字桌的抽屉,从里面掏出一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袋子。老人抱着她的宝贝转头对我们说:“里屋暗,咱们上客厅里看。”

打开层层的包裹,最里面是一张发黄的纸张,老人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那是老人的山东行政学院毕业证书,毕业时间是1951年。那个年代的妇女大多不识字,地方党组织把她们组织起来,战时打仗让她们送饭、织布、做鞋,闲时就教她们学习识字,名曰“扫盲识字班”。可是,我们身边这位正在接受采访的老人不仅识字,竟然还有一张颁发于1951年的大学文凭。她的儿子陈大哥在旁边一个劲儿地提醒老人:“您沉住气,您沉住气。”经过陈大哥的提醒,我们也赶紧安抚老人,老人才意识到自己过于激动的情绪。过了一会儿,恢复平静的老人说:“这样吧,你们出题,我回答,有问必答!”程茂贞思维敏捷机智,不像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

程茂贞老人生于1930年,是山东曲阜人,她的童年多灾多难,那时候,我们的国家正处在抗日战争时期,程茂贞在一场逃难中失去了自己的父母、哥哥,成了孤儿。她只好去济南投奔自己的舅舅,又和舅舅一家人逃难到青岛。她的舅舅是个小业主,家资颇丰。在舅舅家生活,她平常做的事很繁琐,不仅要照看舅舅家的小孩,还要挑水、做针线活。

有一天,程茂贞背着小表弟在屋子里玩儿,忽然听见隔壁有琅琅的读书声传进耳朵里。原来是舅舅请了先生在家教自己的孩子,那时候叫“私塾”。她在屋子里照顾着小表弟,听大表弟大表妹跟着先生读书。程茂贞老人至今还记得,她第一次听大表弟大表妹读的那句话:“天亮了,弟弟妹妹快起来……”她在羡慕之余也跟着默读起来,读着读着,她高兴起来,庆幸自己的屋子和私塾竟然只有一墙之隔,先生的话语声声入耳,这样她不仅能照看孩子,还不误识字。程茂贞哄着小表弟睡觉时,禁不住拍着小表弟唱起来:“天亮了,弟弟妹妹快起来……”从那时起,程茂贞开始偷偷学文化,她觉得只有学文化,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舅舅家里有很多书,她一有不认识的字,就抄写下来,问私塾先生,问大表弟大表妹。程茂贞老人对我们说:“你想啊,私塾就在我屋子的隔壁,硬熏也熏出文化了。”就这样,她默默地学会了《三字经》《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等。至今老人还保留了一个习惯,若是不认识的字,一定要戴上老花镜,拿上放大镜,查字典,把这个字认识了,再念上好几遍,直到记住为止。

程茂贞18岁那年,大表妹准备去考济南女子师范学校,已经将舅舅家的孩子看大的她,对舅舅说她也想考。舅舅很惊讶地看着她,脸上带着不可置信的神情。老人很自豪地告诉我们:“我一考就考上了。”

在济南女子师范学校学习期间,程茂贞入了团,那时候叫“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前身,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1949年4月11日至18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一个活泼漂亮、有知识有文化的女学生,在当时是很受欢迎的,可以选择的出路也有很多,至少能过上吃穿不愁的生活。但程茂贞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些,坚决地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跟着共产党走。她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一个学期后,部队到学校征兵,为南下作准备。程茂贞老人很自豪地对我们说:“我第一个报了名,里面女团员就我自己,其余的全是男生。”后来由于各种原因,部队取消了程茂贞这一批人南下的任务。1949年秋,部队见程茂贞有知识有文化,就送她到山东行政学院去上学。

老人的包裹里有一张纸,是“山东行政学院1949届政法系同学通讯录”,那是1999年,同学们为“纪念山东行政学院成立五十周年”聚会时留下的。

程茂贞从山东行政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了当时的山东省人民政府临沂区专员公署办公室工作。她来到了沂蒙山区之后,听到别人喊她“小识字班”,一开始有些不适应,后来,她不仅入乡随俗,还把根扎在了沂蒙山区。她在沂蒙山区遇到了自己的丈夫——陈新平。

程茂贞在结婚生子后,一面照顾家庭,一面积极认真工作。在老人的包裹里,我们还看到了一个日记本,里面记满了老人的工作心得。老人写的字并没有女性字体的娟秀,反而像男人的字一样刚劲有力。听说老人现在还坚持练毛笔字,听到我们夸她的字写得好,老人站起来拉着我们去了书房。书房里的书桌上,放着很多程茂贞老人写的书法习作,她从容地铺上纸张,准备给我们抄写“毛主席诗词”。我们怕她太累,连忙说不用不用,可是程茂贞老人还是坚持写了两个字。老人很遗憾地说:“我现在写字手打战,不比年轻时候喽!”

离休后的程茂贞老人也不肯闲着,她上了老年大学,和搞书法的同学一起切磋书法,和作协的朋友一起讨论小说。

程茂贞老人这一生,经历了很多坎坷,最难能可贵的是,身为一位有知识有文化的进步女青年,当她面临很多选择的时候,毅然选择跟着共产党走;当她的人生陷入低谷的时候,她还是坚定地一如既往地相信党,相信自己的选择。1958年,她的丈夫被下放到费县石桥公社任职,她放弃城市生活,无怨无悔地跟着丈夫到了费县石桥公社,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干到离休。这期间,她做过很多工作,县妇联、银行、物价局、林科所……

采访结束后,我们站在小院的石榴树下和程茂贞老人合影留念。石榴花红得透彻,如火焰般灿烂,正像程茂贞老人对党和国家的一片赤子之心。(作者:孙艳梅

网站编辑:赵明月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