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人心归延安
天下人心归延安
——延安作风是兴国之光中国希望
周 鑫
作风,简言之就是做事的风格。它的表现可以很小,小到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它的作用也能很大,大到塑造形象力量,决定人心向背。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抗战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棋局中,延安——这座陕北高原的偏隅小城,之所以能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不是因为这里地沃水美,而在于为全民族抗战提供了正确的战略指导、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武器。中国共产党率领人民军队从南昌城头、长征路上一路走来形成的好作风、好传统,如同不竭的力量之源,支撑着这座中国革命的灯塔,在抗战的漫漫长夜中放射出无比耀眼的真理光芒。
“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1940年秋,毛泽东同志提出这个著名论断。几年后,历史的发展如他所预判,中国共产党由延安走向西柏坡,战胜国民党反动派,打出了一个新中国。今天,当我们隆重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思考新征程上如何赓续我党我军优良传统时,不禁会问:当年,延安作风为什么会打败西安作风?延安作风为什么会成为兴国之光、中国希望?
历史无言,但总会在细节处给出答案。走进时间的长河,不难发现,时空的巧合早已决定了历史的必然。
一
1933年11月14日。
这一天,由蒋介石直接掌握的国民党调查研究幕僚机构——南昌行营调查设计委员会,粉墨登场。然而好景不长,这个被蒋介石寄予厚望,试图以严格调查、设计、审计来“改进各省的党务、政治、军事”的高级智囊机构,存在了仅一年多时间,就以“人员急功自见,好出主张者多,平情虚心肯研究者少”等为由被撤销。
也就在那时,毛泽东第7次来到兴国开展调查研究。从1929年第一次到此调研并制定《兴国土地法》,到这一回率领苏维埃中央政府检查团,调查总结“模范兴国”的成功经验,毛泽东写就《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一系列典范之作,共产党的调查研究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有生命力。
注重联系实际,反对空谈,这是抗战期间国共两党两军都高度认识到的问题,但为何却走上了迥异之路?
因为共产党人有《〈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所讲的“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的根本立场;有《中国佃农生活举例》中所描述的那样深入佃户家里,搞清包括食粮、灯油、茶叶等在内的“支出之部”和田收、喂猪、工食省余等在内的“收入之部”的“解剖麻雀”的严谨作风;有《寻乌调查》中所列举的组织杂货店主、小商贩、县署钱粮兼征柜办事员等各类人等大规模系统调查的方式方法。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要“下马看花”,而绝不能做“老爷式的调查”。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调查研究的理论建设和群众路线、民主作风紧密结合在一起,把调查研究的过程本身作为深入群众、改进作风的过程,而不是只凭书本上的知识、凭自己脑子所想象的东西来设定方案。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决定设立中央调查研究局,担负国内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阶级关系各种具体情况的调查与研究工作。从此,调查研究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制度被确立下来。
离开了实事求是的作风,就丢掉了制胜的法宝,再宏伟的目标也会成为空谈。伟大理论成于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来自调查研究。为了扫除顽固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等一切沉疴痼疾,毛泽东同志向全党提出“系统地周密地研究周围环境的任务”,强调“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由此,全党全军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向实践求真知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小小的窑洞灯火,照亮了在血与火中鏖战的万里江山。正是牢牢抓住了调查研究这个有力支点,到田间地头、到群众中去问计请教,到实践的第一线去寻求答案,在延安窑洞里写就的《论持久战》等一篇篇光辉著作,才能够冲破迷雾,指导中国抗战走向光明前景;人民军队在敌后战场上那一个个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法,才能够得心应手,“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在人类战争史上“演出空前伟大的一幕”。
二
1938年11月11日。
这一天,由鄂入湘的日军,攻占了湖南岳阳。远在长沙的国民党守军,未战先乱,放火烧城。这场大火让长沙这座两千余年的历史名城毁于一旦,两万名无辜百姓命丧黄泉。
几天后,日军开始把轰炸重点目标转向敌后抗战指挥中心——延安。日军先后轰炸延安17次,投弹1600余枚。一番狂轰滥炸过后,日军发现投下的炸弹几乎是换来一场空,只得悻悻而归。
日本侵略者哀叹:“对付共军犹如割除根深蒂固的野草,费尽气力毫无成效,真是无能为力。”为何经历如此轰炸,延安街头依旧生机勃勃,窑洞里发出的电报仍然持续不断?因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从来都视人民为“土地”,懂得“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的道理,“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我们只有一件秘密武器,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在延安接受采访时,朱德同志这样对记者说。延安时期,我们党的干部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群众打成一片,“只见公仆不见官”。
“拿起扫帚放下枪,扛起扁担挑满缸。打仗回来地里忙,百姓有病跑药房。不拿针来不拿线,村口树下睡得香……”当年,八路军把老百姓利益高高举过头顶,爱民作风被老区人民广为传唱。正因如此,才上演了420万沂蒙儿女,120万人支前、20万人参军、10万将士血洒疆场的感人至深一幕。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依靠人民群众,不是一句美丽动听的政治口号,而是战略思想。”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与人民患难与共、血肉相连,把人民视为父母靠山和力量源泉,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坚持抗战,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壮大发展,完全地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这是我们党在抗战中赢得胜利、赢得发展的重要经验。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无论我们的力量发展有多大、路走得有多远,根都要永远扎在人民群众的土壤之中。
三
1940年5月31日。
这一天,爱国华侨陈嘉庚率团来到延安,数万群众夹道欢迎。窑洞前,毛泽东热情邀请陈嘉庚一起吃饭。对于这顿饭,陈嘉庚在回忆录里这样描述:“筵仅一席,设于门外露天,取一旧圆桌面置于方桌上,已陈旧不光洁,乃用四张白纸遮盖以代桌布”。吃的更是简单,几个粗瓷碗里,是毛泽东自己种的白菜、萝卜做成的菜,唯一的荤菜是一道鸡汤,还是一位邻居大娘因为陈嘉庚的到来特意送来的。
两个月前,蒋介石在重庆也接待了陈嘉庚。气派的饭桌上,摆满各种山珍海味,一顿饭就花费800大洋。为了招待陈嘉庚一行人,国民党列支了高达8万元的宴请费用。这项开支,在当时足以买下800头耕牛。
延安与重庆,两地对比鲜明的见闻,让陈嘉庚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这不仅是陈嘉庚一个人的认识,也是千千万万热血青年的选择。
“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延安是天下归心的地方,是抗战时期广大进步青年历尽千难万险也要奔赴的革命圣地。一位名叫樊成的广东青年,冒着抗战的烽火,不远万里去往延安,途中他不幸染病,倒在了距离宝塔山约20公里的地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手还指着延安的方向。据统计,仅1938年5月至8月,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到延安的青年就有2288人。抗战时期,每天都有大批青年跋山涉水来到延安,最多的时候一天有1000多人。
在延安,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从上海来到延安的摄影师吴印咸晚年回忆当时的感受:“这里的人们个个显得十分愉快、质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是那么融洽。我看到毛主席、朱总司令身穿粗布制服出现在延安街头,和战士、老乡唠家常,谈笑风生……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觉得我已经到了另一个世界,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理想所在。”
在延安,毛泽东概括了当时的“十个没有”:没有贪官污吏,没有土豪劣绅,没有赌博,没有娼妓,没有小老婆,没有叫花子,没有结党营私之徒,没有萎靡不振之气,没有人吃摩擦饭,没有人发国难财。
在延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看到毛泽东身穿打着补丁的衣服、周恩来睡在土炕上、彭德怀穿着降落伞改成的背心……他发出了那个著名的感慨:中国共产党身上蕴藏着一种独特的“东方魔力”,这是中华民族走向强盛的“兴国之光”。
四
1945年6月11日。
这一天,共产党的七大胜利闭幕。这次大会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因而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永载史册。
这一天,国民党六大产生的新的中常委举行了首次会议,急迫操纵修正《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大纲》。原本想达到消除派系之争、巩固政权、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目的的国民党六大,结果党内复杂派系斗争,演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国民党中央委员陈布雷哀叹:“念此次大会竞选中委情形之恶劣,甚为本党耻之,亦为本党前途忧之。”
相比之下,我们党拥有消除分歧、增强团结的有效方法。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的武器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干部间,官兵间,军民间,将问题摆出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就可以把错误的东西清除掉,就能真正地团结了。”
延安整风运动中,刚调入中央政治研究室的田家英,被大家批评有骄傲自满、自由散漫的毛病,他难受得晚饭都没吃,在炕上蒙着头边哭边检讨。像这样“红红脸、出出汗”的例子在当时成为了常态。1941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批判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在40多天、5次会议中,有20多人先后发言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有些犯过错误的同志三番五次向自己“开炮”,诚恳检讨。博古直至党的七大上还在面向全党进行自我批评,并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坚定拥护者。
在抗战胜利前夜,朱德曾说:“国民党军队去年在河南大败,有人检讨经验,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在于五不和,即军与军不和,官与兵不和,军与政不和,军与党不和,军与民不和。这是很对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军队,到处不和;八路军、新四军,到处有‘人和’,这是根本的区别。”
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我们党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通过开展真诚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让全体党员收获了对革命火一般的热情、对同志无保留的真诚、对纪律无条件的遵守,“纠正了各种不良现象,大大激发了全体指战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五
延安作风伴随着共产党人一路走来,走过了革命战争年代,走过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过去,先辈们传承和发扬延安作风,交上了优异答卷;今天,我们要继续落笔答卷,书写新的辉煌。新征程上,我们党肩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务十分繁重,面临的执政环境异常复杂,纵深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坚持不懈抓好作风建设,筑牢党长期执政的坚实根基,是在新时代把党和人民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出台了包括中央八项规定、军委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等在内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以雷霆之势严纠“四风”,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进一步巩固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新时代传承发扬延安作风,就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性原则,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发扬求真务实作风,立足实际真抓实干;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人民立场,强化宗旨意识,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力弘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自我革命精神纠治顽瘴痼疾,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锐利武器,以批评促团结;进一步坚定遵规守纪的自觉性,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注重以上率下,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模范带头作用。
滴水可见太阳。作风问题不是小事,但必须从小事抓起。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切实做到严于律己、防微杜渐。要“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举措治理作风问题”,坚持严字当头、一严到底,在破立并举、标本兼治上下功夫。
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传承和发扬延安作风,就要像当年我党我军的革命先辈那样,在常抓、长抓上下功夫。既要有常抓的韧劲,不断审视自己,及时消除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也要有长抓的耐心,扭住不放,持之以恒,让加强作风建设的措施和机制行之有效,把包括延安作风在内的党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