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党史·文化 > 学史明理 >
党建网 > 党史·文化 > 学史明理 >

 邹韬奋:书生报国笔如刀

发表时间:2025-07-01 来源:中工网

时光荏苒,我国著名记者、出版家邹韬奋(1895—1944)离开我们已有80余载。可他的身影总能穿越时间,闪耀着精神力量。

最近大热的“citywalk”(城市漫步)中,不少上海年轻人将邹韬奋故居和纪念馆标记成了热门打卡点,到现场感受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卓越的文化战士提笔奋斗的过往。在社交平台上,有人以他的“真正的随遇而安是积极的……如此便能从中寻得乐趣,身心也能寻得栖息之所”自勉,更有人挥毫泼墨,跃然纸上的正是他的抗战诗“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

回望百年岁月,正是国家风雨飘摇之际,邹韬奋以笔为刀,不懈战斗。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年仅27岁的他在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股主任,开始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1926年10月,邹韬奋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开设“小言论”“读者信箱”等特色栏目,倡导“竭诚为读者服务”——《生活》周刊之所以从原来一份发行量只有2800多份的内部刊物,变成后来最高发行量达到15.5万份的大众刊物,就是与韬奋先生的办刊理念有关。

抗日战争爆发以来,邹韬奋的笔锋愈加犀利,他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生活》周刊风格迅速改变,以反内战和团结抗敌御侮为根本目标,号召全国人民共御外敌,成为国内媒体抗日救国的一面旗帜。1932年1月,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邹韬奋出版《生活》周刊“紧急临时增刊”“临时特刊”,7月,成立“生活书店”,由他任经理,团结了一大批进步的作者。短短几年,“生活书店”在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扩展到56家,先后出版数十种进步刊物和包括马克思主义译著在内的1000余种图书。

1933年1月,邹韬奋参加了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当选为执行委员。因敢写、敢说、敢做,他的生命受到威胁,被迫流亡。他自述:“自九一八国难发生以来,我竭尽我的心力,随同全国同胞共赴国难。一面尽量运用我的笔杆,为国难尽一部分宣传和研讨的责任,一面也尽量运用我的微力,参加救国运动。”

1935年流亡回国,邹韬奋依旧奋战在新闻出版的最前线。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上海创办了《大众生活》周刊。同年12月,由于旗帜鲜明地支持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大众生活》周刊发行量达20万份,打破当时中国杂志发行纪录。1936年11月,因积极宣传抗日,他同救国会的沈钧儒等其他领袖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成为著名的“七君子”之一。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邹韬奋获释,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上海沦陷后,他转至武汉,继续主编《抗战》。武汉沦陷后,到重庆创办和主编《全民抗战》。他坚持“在这抗战的时期,笔杆应该和枪杆联系起来,文化食粮的供应应该和军火的供应配合起来”。这些以抗战为主题的刊物和生活书店的出版物,在广大读者中唤起了巨大的爱国热情,将一批又一批青年引上革命道路。

邹韬奋生前曾多次向中国共产党提出入党愿望。他还利用国民参政员的身份,反对和揭露国民党反动当局消极抗日的种种倒行逆施和专制暴行。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动当局加紧了对邹韬奋的迫害,他再次被迫流亡香港。1942年他秘密赴广东游击区,并辗转来到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后因病被秘密护送到上海治病。

病中,他口授遗嘱,再次表达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和请求。1944年7月,邹韬奋在上海病逝。9月28日,中共中央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周恩来曾高度评价邹韬奋:“在他的笔底,培育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促成了现在中国人民的胜利。”

硝烟已散,墨香犹存。如今,位于上海重庆南路万宜坊54号的韬奋故居和隔壁53号的韬奋纪念馆,那些珍贵的手稿、报刊、著作,都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故事,传递着一位爱国者的情怀。(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裴龙翔)

网站编辑:白梦洁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