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供热系统中,提起尹凤,同事们总说“她就像供热管道里的热水,走到哪就把暖意送到哪”。尹凤已经从事供热工作15年了。15年来,从寒风中排查故障的“攻坚手”,到独居老人家中的“暖心人”,再到创新服务的“先行者”,尹凤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把“民生无小事”的承诺,融进了千家万户的冬日暖阳里。
刚入初冬,凛冽的北风就席卷而来。尹凤裹紧大衣走进办公楼,一放下包,同事小王就急匆匆跑过来:“尹姐,阳光海岸小区7号、8号、9号楼又来投诉了!居民说暖气不热,供热公司查了几次都没找到问题。”
尹凤立刻打开供热投诉管理系统,仔细查看投诉记录。每年11月16日到次年4月5日的采暖期,对她和同事们来说都是一场“硬仗”。“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每一通求助电话,都牵着百姓的冷暖。下午,尹凤和供热公司技术负责人陈工在小区门口汇合。陈工一脸疲惫:“尹主任,参数都正常,管道也年年检修,实在找不到症结。”尹凤斩钉截铁地说:“等太阳下山,挨家查。”
太阳渐渐沉落,寒意愈发浓重。第一站是7号楼孙大姨家。门一开,老人带着期待又忐忑的神情迎上来。尹凤伸手摸了摸地面,只有微温,墙上的温度计清晰地显示16.3℃。“白天还好,晚上盖厚被子都冷。”孙大姨咳嗽着说,“你们来了三四次,问题总没解决。”尹凤蹲在管道旁翻看着图纸,突然抬头问:“这几栋楼入住率多少?”数据很快传来:不足10%,远低于小区平均50%的水平。“找到了!”她指着图纸上的供热支线,“低入住率形成‘孤岛效应’,热量散得快,按标准流量供暖肯定不行。”陈工恍然大悟。尹凤当即拍板:“立刻调整方案,增加这几栋楼的供热流量,今晚必须让孙大姨家暖起来。”
回到办公室已是晚上七点,父亲的视频电话准时打了进来。“凤儿,啥时候回家?”看着屏幕里父亲担忧的脸,尹凤鼻尖一酸:“爸,今晚又回不去了。”采暖期以来,她从没按时下过班,身体不好的父亲全靠她爱人照顾。刚挂断父亲的视频,孙大姨的消息就发了过来。画面里,老人和老伴站在温度计前,屏幕上赫然显示着22℃。“尹主任,暖气热了!太感谢你了!”尹凤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寒冬渐深,科室开展“暖心服务”活动,尹凤主动牵头负责。在一栋老楼顶层,她遇到了独居的张大爷。老人患严重关节炎,地暖几乎不起作用,一到冬天就腿疼难忍。尹凤立即带领工作人员检测水温、调整流量、安装平衡阀。随着设备的调试,室内温度慢慢升了起来。张大爷拉着尹凤的手激动不已。尹凤注意到墙上的老照片,画面里的张大爷穿着工装站在供热厂前。“我是第一批建新区供热系统的工人,那时候条件苦,可咱们凭着一股干劲铺遍了全城管道。”张大爷的话里满是自豪。尹凤肃然起敬:“前辈,现在轮到我们接棒了!”
后来尹凤上门查看整改效果时,孙大姨特意邀请她进屋做客。一进门,大姨就端出亲手烤的点心,老伴则拿出一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整个冬天的温度:“调整后每天都在22℃以上,这是给你们的‘成绩单’!”大姨还笑着说,因为供热问题解决了,楼里又搬来好几户新邻居。这句话点醒了尹凤。在后续的采暖期工作分析会上,她提出:“供热不只是民生大事,还能提升市民幸福感,带动城市活力。”她的想法得到了同事们的高度认可。
尹凤成了办公室里最坐不住的人。只要一有空闲,她就带着同事走进社区,讲解供热常识、收集群众意见;采暖期结束后,她又牵头开发大数据供热预警系统,提前预判故障隐患。凭借这份执着与创新,尹凤被评为“先进个人”,评选词里写着:“她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夜幕降临,尹凤站在高楼窗前,俯瞰着城市的璀璨灯火。每一盏灯下,都是一个温暖的家,而这温暖背后,是她15年来日复一日的坚守。她拿出手机拍下夜景,发了条朋友圈:“此心安处是吾乡。愿每一个冬天,都有暖相伴。”点赞和评论很快涌来,有同事的鼓劲,有群众的感谢。尹凤笑着回复,心里清楚,供热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藏着最实在的温暖——是温度计上跳升的数字,是老人不再疼痛的膝盖,是新邻居扎根的信任。
15载寒来暑往,尹凤用一双跑遍街巷的脚、一颗牵挂群众的心,践行着供热人的初心。当又一个冬天来临,暖气顺着管道流淌进千家万户时,她知道,自己守护的不仅是冬日的暖意,更是百姓心中的希望。这份跨越15年的坚守,终将在岁月里沉淀成最温暖的底色,照亮更多人的冬日归途。
(山东工人报记者周琳华通讯员马志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