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杭州新开河面铺满金色晨光,79岁的胡福庆蹲在石阶上,仔细地将自制测量仪沉入清澈的河水。十余年如一日,这位老党员的身影从未在河边缺席——无论是三伏天的烈日当头,还是梅雨季的阴雨连绵,甚至是寒潮来袭的冬日清晨,他都会准时出现在这段熟悉的河岸上。
“这条河就像我的老伙计,一天不见心里就不踏实。”胡福庆说着,细心抚平笔记本的卷角。车把上那根磨得光滑的捞竿,车筐背包里的卷尺、钳子和厚厚一叠巡河记录,见证着这段跨越4000多个清晨的守护。
从2014年成为杭州市首批“民间河长”至今,这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人用1.5万公里巡河里程、21本巡河日记、3800余篇记录,为家门口的河流积累了70余万字的观察笔记。
“守护这片水域,是我的责任,更是对下一代的责任。”胡福庆在新一天的巡河日记上工整落笔。这些密密麻麻的字迹,不仅记录着水质的变化,更见证着一个共产党人将初心使命融入日常的坚实足迹。
日记里的水之变
胡福庆的巡河有自己独创的“五个一”工作法:每日一巡、一记、一取样,每周一测水质,每月一总结。十多年来,每天清晨他都会准时出现在新开河和新塘河边,沿着4.2公里的河道一路检查,先看水色是否异常、有无漂浮垃圾;再探排水口,排查偷排痕迹;然后取水测量,记录氨氮、总磷等数据。路上看见垃圾时,他会熟练地用钳子夹起放进垃圾袋,碰到公示牌歪了就拿起锤子敲直,如果发现其他问题则立即拍照反馈到上城区“民间河长护水联盟”的微信群里。
胡福庆的取水工具是件自制的“土发明”——用废弃鱼竿改造的长竿,一头绑着网兜,另一头固定着粘有白色塑料片的矿泉水瓶。“把竿插进水里,看到塑料片隐约可见就提上来,用卷尺测量水痕,透明度一清二楚。”胡福庆向记者分享他的秘诀,语气里满是笃定。
这份笃定背后,是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情感联结。20世纪50年代,周边群众开沟引水连通坑塘,才有了灌溉农田的新开河。“那会儿河水清得能看见水底的石子,我们常光着脚摸鱼捉虾,渴了就捧起河水喝。”在胡福庆的记忆里,河水曾是最清甜的馈赠,可后来随着城市发展,高楼拔地而起,排污管悄悄伸进河道,清澈的河水渐渐变得浑浊,成了人们避之不及的“龙须沟”,这让胡福庆心里堵得慌。
2014年,望江街道成立民间护河队,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退休后仍热心社区事务的胡福庆。“总想为大家做点什么”的他立刻答应,从护河员到街道、区、市三级民间河长,他的巡河范围也从新开河扩展到了新塘河。
“起初没经验,问题是否解决、水质有何变化,过几天就忘。”胡福庆琢磨着拿起笔,从三言两语的流水账,慢慢写成包含水质数据、排污口情况的详细记录。如今3800余篇日记堆叠起来,成了他治水路上最坚实的“军功章”。
日记里的高频词也悄悄发生着变化。最初几年的本子上,“污水流出”“漂浮垃圾”的字样不时出现;如今翻开新日记,“河面无漂浮物”“水质清澈”成了常态,有时还能看到“白鹭栖息”“锦鲤游过”的记录。这些变化,正是杭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落实河长制的生动注脚。
“护河团”传薪火
“河湖治理不是一劳永逸的,得有人接着干。”胡福庆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深知,一条河的守护,靠一个人不够,于是从“独行侠”做起,慢慢织起一张全民护水网。
作为上城区“5+X”全民河(湖)长体系的一员,胡福庆既是政策宣讲员,走街串巷告诉居民“护河就是护家”;也是问题侦察兵,加了多个治水群,发现排水口堵塞等问题立即随手拍照发群;更是治水智囊团,把巡河发现的问题整理成建议,提供给相关部门。2023年,在区河长办、望江街道支持下,他更是牵头成立了“先锋护河队”,组织离退休党员和群众一起巡河;紧接着又组建以少先队员为主体的“星火护河队”,“跟着胡爷爷去巡河”的童趣口号,成了孩子们最爱的课外实践。
如今,这两支队伍早已不是“小团体”:联动32所学校、8个社区,带动党员、社工、居民、学生超千人次参与。两年来,60余场护河活动办下来,胡福庆看着身边人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总说“这比什么都值”。
除了带队伍,胡福庆还成了“治水代言人”。他站上治水宣讲台,坐在河长交流会上,把3800余篇日记里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讲自己如何从“门外汉”变成“土专家”,河道如何从“臭水沟”变回“风景线”,更讲“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治水新生态。
夕阳西下时,胡福庆常会再到河边走一圈。晚风拂过水面,波光里映着岸边的绿树和远处的高楼,偶尔有孩子嬉笑跑过,笑声落在河面上。胡福庆掏出手机拍下这一幕,准备补进当天的日记里。十余年上万公里的巡河路,胡福庆记录的不仅是一条河的蜕变,更是一位老党员的坚守,一群人的热忱,一座城的生态自觉。正如他所说:“我家门前有条河,守好它,就是守好我们的好日子。”(杭州日报记者 姚似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