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时代先锋 > 先锋模范 >
党建网 > 时代先锋 > 先锋模范 >
全国劳动模范、西藏维巴村支书尼玛:扎根乡土绘新篇
发表时间:2025-09-26 来源:中工网

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夺底街道,维巴村党总支书记尼玛的名字让村民们倍感亲切。这位土生土长的藏族干部,将全部心血倾注于生养他的土地,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带领村民蹚出一条从贫困到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2025年,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从网格到村庄:一步一个脚印的初心之路

尼玛的基层生涯,始于最微小的网格。2007年入党后,他选择回归乡土,从最基础的岗位做起。2013年担任维巴村3号网格格长期间,他每天穿梭于农户院落、田间地头,记录民情、调解纠纷、宣传政策。正是在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中,他积累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也锤炼出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工作方法。

 

尼玛(右)在查看村里的工程进度。(照片由本人提供)

 

由于工作能力突出,他陆续担任村综合治理负责人、村领导班子成员。2015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尼玛主动扛起精准扶贫工作组组长的责任。面对村里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等难题,他逐户走访、精准识别,为每一户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缺技术的联系培训,缺资金的协助贷款,因病致贫的帮助申请救助。那段时间,尼玛几乎没休过一个完整的周末。

2017年,随着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尼玛全票当选为维巴村党支部书记。他在就职时说:“我不是什么官,我只是维巴村的儿子,是党和群众之间的桥。这座桥不能塌,要越建越宽。”

实干为笔,绘就山村新图景

担任书记后,尼玛深刻意识到,脱贫只是起点,还要推动产业升级和资源整合,实现可持续发展。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反复调研论证,最终确定以“生态旅游+特色产业”为主攻方向。

当时,村集体经济人均收入仅7000多元。尼玛率先推动旅游资源开发,带领村民治沙种树,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样本。他多方奔走争取项目资金的同时,创新采用“村民入股+集体运营”模式,动员大家共建藏家乐集群和徒步观光线路。2018年,首批游客近万人次走进维巴村。随后他又推动生态修复与旅游深度融合,将林地面积从340亩扩展至1800多亩,梯次分布的景观林带和采摘园区逐步成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里成为现实。

 

尼玛主持节庆日的升国旗仪式。(照片由本人提供)

 

在推动旅游开发的同时,传统产业也在他手中升级:引入高附加值作物、推动成立专业合作社、建立“订单农业+保底收购”机制……一系列举措彻底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问题。此外,他还推动14路公交站商贸承租项目、林卡收购集体升级改造等创新举措,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2023年,维巴村集体经济人均收入达到34800元,较2017年增长近4倍,村民人均收入也从7900元提高至31450元。

尼玛深知,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2019年至2023年间,他带领村民完成排水沟铺设、农田水渠维修、路灯安装等21个基础设施项目。泥路变沥青,黑夜变光明,饮水难成为历史。村民次仁感慨道:“尼玛书记给村里带来的变化真是太大了,过去做梦都不敢想。”

心系群众,真情铺就连心桥

尼玛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发展乡村经济的魄力,更在于他对群众发自内心的关怀。他不止一次地说过:“我的根在维巴村,我的舞台就在维巴村的山水之间。”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他始终从群众最急最盼的问题入手,用实实在在的成果赢得信任。

 

尼玛在拉萨高新区工人大思政课上宣讲劳模精神。(照片由本人提供)

 

2022年,他首创“书记夜话”机制,利用晚上时间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这些举措背后,是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是以心换心、以情动情的赤子情怀。

2024年荣获“西藏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时,他说:“这个奖不属于我个人,它属于维巴村每一个奋斗着的人。我只是做了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把心交给土地,把情留给群众,把责任扛在肩上。”

今天的维巴村,不仅物质上富裕起来,更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而尼玛依然每天早早来到村委会,接待村民,查看项目进展,谋划发展新篇。他说,最好的回报,就是群众的肯定。这句话,或许就是这位藏族村支书扎根家乡、奋斗不息的最好注脚。(文一利)

网站编辑:白梦洁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