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
谭美珍,女,1976年出生,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草原小学校长。2017年,谭美珍主动申请从县城调回村小,克服重重困难,把一个仅有1名老师和13名学生的教学点,办成了现有29名老师和291名学生的“大学校”,并通过特色素质教育和非遗传承,让孩子们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其探索的“体育铸身,劳育铸能,美育铸魂”乡村教育新路径获广泛关注。2025年,谭美珍荣获湖南省最美教师,获评“中国好人”。
故事
8月29日清晨,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高海拔山区的雾气还未散尽,草原小学的教室里已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校长谭美珍正弯腰调试着新学期的课桌椅,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浸湿。再过两天,雪峰山深处的这所瑶乡小学将迎来新学期,她要赶在孩子们回来前把一切安排妥当。
从走出大山到回归乡村
草原小学所在的草原村,是一个瑶汉混居的村落,高山密林、闭塞偏远,谭美珍就出生在这里。“那时拼命读书,只想走出大山,从未想过会主动回来。”谭美珍说。
2017年暑假,已是县城东方红小学骨干教师的谭美珍回家乡避暑,眼前的景象刺痛了她的心:破败教室挂着“危房”警示牌,全村唯一的小学面临撤并,仅剩1个老师带着13个孩子艰难维持。
“村里的小学快要保不住了,我们也没能力送孙子孙女出去读书。”村里老人泪眼婆娑的话语,让谭美珍彻夜难眠。她深知教育对乡村的意义:是知识传递,更是希望延续。
“我觉得乡村真的太需要学校了,没有孩子,乡村就没有生机。”为保住这个乡村教学点,2017年,谭美珍以支教名义回到草原小学。2018年,谭美珍毅然把编制从东方红小学调回草原小学。面对同事的不解,这位从瑶乡走出来的女老师笑着说:“我就想努努力。”她想用行动为乡村教育撑起一片天。
从13个孩子到291个孩子
现实比想象残酷。谭美珍调回草原小学后,仅有的那位老师也调离了,谭美珍成了“光杆司令”。没有校舍,她先租村民房子应急;没有帮手,她一人“身兼数职”,既是校长、老师,又负责后勤;经费紧张,她四处寻求资助;对困难儿童,她还当起业余“妈妈”,关心他们成长。
“最大的困难是孤独感,有时会自我怀疑这一切值得吗?”谭美珍坦言,艰难日子里她也有过迷茫动摇,但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听到亲切的“老师”称呼,所有疲惫委屈都烟消云散。
2018年,湖南大学驻白水洞村工作队听闻谭美珍的故事,被她的付出感动。得知学校缺老师,当年便从湖南大学派3名研究生志愿者支教。志愿者的到来,给村庄带来了信心和希望。
后来,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学校新建了一栋有4间教室的教学楼。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也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师资一年胜过一年。如今,学校已有10个班、291个孩子,还修建了操场。原来的教学点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学校”。
让孩子走向广阔世界
“乡村的孩子,不能只会考试。”谭美珍常这样说。在她看来,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草原小学课程表上,除规定课程,还有生态自然美学课、中国传统文化课、国家级非遗呜哇山歌传承课等特色课程。
课间操时间,孩子们跳着竹竿舞,踏着自信的模特步。非遗课上,年逾古稀的瑶族老人手把手教授呜哇山歌,高亢悠扬的曲调回荡在群山之间。不仅如此,每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责任田”,他们种植中草药、蔬菜,体会劳动艰辛与收获喜悦。
最有趣的是每月一次的“徒步课堂”。师生们背着水壶,沿着10余公里的山径一路行至香炉山,在山野间开展沉浸式教学。“我们带孩子们观察树芽的萌发,聆听鸟儿的和声,收集松果制作工艺品。”谭美珍说,“大自然是我们最美的课堂。”
付出就有收获。学生参加全国第六届华韵之声语文朗读比赛,夺得全国团体组总冠军。2024年小年夜,谭美珍带孩子们,将合唱节目《呜哇山歌》带到湖南教育电视台少儿春节联欢晚会录制现场,赢得阵阵掌声和高度赞誉。
如今,慕名前来草原小学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学校计划建新教学楼,办成九年制义务学校。“云端花瑶”的草原小学将有更美好未来。谭美珍的愿望是,让更多瑶乡孩子走出大山,走向广阔世界。(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丹枚 通讯员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