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时代先锋 > 先锋模范 >
党建网 > 时代先锋 > 先锋模范 >
李莉:劳动纠纷化解专家也是普法“耕耘人”
发表时间:2025-07-21 来源:法治日报

“31年工作时间里,我审理了近5000余件民事案件,每本案卷都是社会关系的微观图谱,交织着劳动者的血汗、企业的经营困境、制度的裂缝与时代的阵痛,而我必须让每个图谱都精准嵌入公平正义的经纬。”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委李莉如是评价自己的从业经历。

在西夏区法院,李莉不仅是劳动争议纠纷化解的“专家”,也是劳动者权益保护普法路上的“耕耘人”。

去年深秋,47份诉状涌进“李莉法官工作室”。西夏区一街道50名工人被欠薪事件,揭开一纸《合作协议》背后的困局。2023年3月街道引进箱包公司解决就业,后箱包公司将车间承包给个人,一年后承包人失联、工厂停摆,工人数月工资化为泡影。为此,工人们辗转多个部门维权未果,最终47人带着最后希望叩响法院大门。

面对数十份差异化的工资清单,李莉和她的团队用1天时间完成证据固定,两周内拨通上百次电话厘清每位工人的工时轨迹。调解进入拉锯战模式,既要平复工人庭审时的情绪反复,又要追踪失联的承包人。

依托“1+5”劳动争议全链条解纷协同机制,李莉联合检察院等多部门搭建调解平台。两天高强度调解中,将50名工人分7组厘定诉求,同步锁定企业支付方案,最终促成工资清偿与返岗协议双落地。结案后向企业发出《规范用工管理司法建议书》,推动工会发布监督提示函,从源头拧紧企业用工合规阀门。

“法院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社会纠纷,仅依靠简化诉讼程序也不足以克服诉讼的所有弊端和问题。”李莉告诉《法治日报》记者。鉴于此,去年以来,西夏区法院与“社区+企业+工会+仲裁+劳动监察”联合打造“1+5”工作格局,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从而实现多数纠纷通过非诉方式及时解决,少量纠纷通过调解和速裁程序快速解决,疑难案件通过精细化审判解决,多层次阶梯式解纷体系,有效打通劳动争议纠纷多元化解的“三道防线”。同时,创新打造劳动争议审判专业品牌“李莉法官工作室”,并推出《李莉谈劳动》析法专栏,截至目前已发表劳动争议专业文章近百篇。

近年来,以网约配送、网约车、直播电商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货车司机、外卖员、网络主播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与报酬发放灵活,因此劳动关系难以识别,遇到纠纷时可能导致维权之路困难重重。

李莉遇到过一起货车司机在运输途中发生工伤的案件。2023年5月15日,安某入职某运输服务公司当了一名货车司机,双方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某运输服务公司也未给安某缴纳社会保险。半个月后,安某驾驶半挂牵引车在运输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被诊断为急性闭合性腹部损伤等多部位损伤,同时经司法鉴定为伤残等级七级、停工留薪期4个月。

由于某运输服务公司不愿承担安某的各项工伤保险待遇,安某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裁决某运输服务公司向安某支付各项工伤保险待遇共计51万余元。某运输服务公司不服该仲裁裁决,故诉至法院。

调解时,某运输服务公司坚持认为,其与安某系合作运输关系,给安某支付的并非工资,而是运输费,公司并非安某的用人单位,双方不存在劳动关系,不应承担安某的各项工伤保险待遇。对此,李莉耐心为某运输服务公司梳理案件事实并阐释确立劳动关系的要点。经过她的充分说理,某运输服务公司认可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最终双方达成一致调解意见,由某运输服务公司向安某支付各项工伤保险待遇费用共计40余万元。

案子了结,但李莉从个案想到的是如何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体面劳动,如何为新就业形态稳健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为此,她写了一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关系认定及权益保障的司法路径探析》的论文并在相关媒体上刊登。

工作31年,李莉白天办案,夜晚则俯身案头笔耕不辍,她写过《李莉谈劳动》《法解红楼梦》,还从银川法院审理的海量劳动争议案件中拣选上百件典型案例,对案件争议所涉及的法律难点、热点问题进行评析,以案为鉴、系统研究,理论观照、实证分析,写出了40万字的《劳动争议案件审判实务》一书。正如书中序言所言,银川法院年均审理的劳动争议类案件达5000余件。依法公正、妥善高效审理好各类劳动争议案件,是人民法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最直接、最主要的途径。

“这本书应该是重印了5次了,许多年轻法官、律师都会买。”李莉告诉记者,因为这本书为从事劳动争议法律实务的法官、律师更好地参与纠纷处理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经验和可参考思路。(法治日报记者申东)

网站编辑:白梦洁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