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记者王甜
正午时分,暑气蒸腾着如皋市高新区城南街道的田埂。27岁的乡村医生薛梦珺骑着电动车,车筐里晃悠着有点发旧的白色出诊箱。车轮碾过泥泞的小路,她停在一栋青瓦平房前,用当地方言喊:“张奶奶,我来量血压咯!”
这样的场景,每周都会在这个宁静的村庄上演20多次。从仰望“白大褂”的邻家女孩,到独当一面的“薛室长”,这位出生于1998年的年轻姑娘,正用青春改写着“乡村医生后继乏人”的局面。她的出诊箱里不仅仅装着血压计、血糖仪、听诊器,更装着2000多位村民的信任和依靠。
选择:当理想照进现实
薛梦珺的童年记忆总混着碘酒、酒精的味道。“我家往隔壁走几步路就是村医务室,那是我常去的地方。每天看医生穿着整洁的白大褂、耐心细致地给村民看病拿药,就觉得这个职业特别神圣。”她至今记得,看完病恢复健康的村民非要塞把菜给医生,说:“你治好了我,我能下地干活了。”
这种朴素的医患互动,早早地在她心里埋下了理想的种子。2013年中考,她以超出分数线50多分的高分报考了体臣卫校的农村定向医学生。“虽然分数够上高中,但我清楚自己未来想干什么。”她说,“与其将来在大学里迷茫4年,不如锚定目标,直接学好本事回村里。”
2017年毕业时,19岁的她放弃了城市医院的实习机会,来到如皋当地医院苦练基本功,仅一年时间便拿到了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之后一头扎进了夏庄居卫生室。彼时的卫生室还是两间破旧的平房,门诊量每天不到10人。
村里来了个这么年轻的医生,开始大家还对薛梦珺持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大家有不舒服来卫生室,看到老医生不在就会离开,觉得我年轻没经验。”薛梦珺回忆起刚入职的日子,带着苦笑,“有一次一位奶奶头晕、乏力来看病,非要找老医生‘打一针’,我说先量血压,她都不乐意。”直到血压计显示170/100mmHg,她坚持要求老人做CT,结果查出脑出血,“从那以后,奶奶见人就说‘是小薛救了我一命’。”
为了让村民信服,薛梦珺把所有碎片时间都用来学习。“还是要多看书多学习,才能为大家解除病痛。之前有一个爷爷心率很低,吃过很多药都没什么效果,我来了以后帮他换了一种药,他心率稍微提高了些,现在他每次来都找我帮他听听心率,他对我很信任,我也蛮开心的。”薛梦珺告诉记者,她还下载了“好医生APP”,在线跟着专家讨论病例,遇到不懂的就给上级医院的老师打电话。
时间长了,大家都知道这位年轻的医生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村民们开始信任她、依赖她,这也让薛梦珺有了更多动力:“有个奶奶经常送东西给我吃,西红柿啊、桃子啊,有什么吃的都送来。今年端午节,还特意包了粽子送给我,真的很感动。他们把我当自己家的孩子,我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爷爷奶奶。”
扎根:当“小丫头”成为“薛室长”
当上夏庄居卫生室室长那天,薛梦珺突然意识到肩上的分量。在农村开展基本诊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远不止于用药治疗,而需要生活干预,个体化健康宣教。“以前是看病,现在要管整个村的健康,做好预防和协调。”
为了对辖区村民更加了解,薛梦珺花了两年多时间,把2000多位村民的情况摸了个透。村里一大半都是65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的儿女大多不在身边。村里只要组织什么活动,她就会跟着一起下去,看看村民们都住在哪里,和他们聊聊天,问问最近儿女回来了没有、身体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村民们会告诉我说他们有什么病,我就记住。”
三组的王大爷有冠心病,得提醒他别吃太咸;五组的李婶是糖尿病,得盯着她测血糖。“她心里装着一本活档案。”城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孙少芳说,“哪个村民小组有老人行动不便,哪个家庭有慢性病患者,她比我们都清楚。”
最让居民感动的是她的“唠叨”:陈大爷有高血压,但拒绝控盐,觉得菜没盐没味,她就每天打电话督促其规律服药,还送了个控盐勺;糖尿病人张姐脾气暴躁,她就像哄孩子一样陪她聊天,帮着调整饮食。“有次张姐血糖降下来,拉着我的手说‘薛室长,你比我闺女还有耐心’。”
在“薛室长”的努力下,卫生服务站的门诊量从过去的每天仅10来个人,到如今的30多号人。虽然卫生室离城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很近,但奔着方便、便宜又细致的服务,大家都愿意先来“薛室长”这里看看。
最为重要的是,这位年轻的室长改变了村里尤其是老人看病的方式。在以往,不管三七二十一,老人们不舒服了就会来挂水、打针,消炎药用一用,“总归会好一些。”但是在薛梦珺的坚持下,老人们慢慢理解了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对症下药”“精准治疗”等健康理念在这个传统的村庄得到了普及。
做村医,薛梦珺收到过许许多多“带着泥巴”的礼物。最触动她的是真情与善意带来的温暖瞬间,一天有一位老人冒着大雨送来了还粘着泥土的青菜,硬塞到薛梦珺手里说:自家种的,干净,带回去给家人和孩子吃。“这些质朴的礼物承载着沉甸甸的情谊,让我深刻体会到乡村医生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融入村民们的生活、被他们真心接纳为‘自己人’,是一种双向奔赴的温暖。”
坚守:在平凡中触摸生命温度
“爷爷、奶奶……”她总是亲切地称呼着。对比较熟悉的同辈村民,薛梦珺甚至会直接叫他们的小名,会和他们开开玩笑,也会主动询问他们的身体情况。而村民看到她在认真看书、学习,也会紧张地问:“小薛,你是不是要走啦?你不能走,你走了我们会很想你的。”
这些质朴的回馈,成了她坚守的动力。虽说收入不多,却觉得富足。每次村民一句“谢谢你啊薛医生”,或成功诊疗带来的喜悦,都让她觉得,扎根基层的选择没错。“有次半夜接到电话,说李大爷心口疼,我骑着电动车就往他家赶,到了才发现是急性心梗。”她一边做急救一边联系120,“看着大爷被及时救治,抓着我的手说‘谢谢你薛医生’,那一刻觉得什么都值了。”
如今的薛梦珺,正朝着更专业的方向努力。她打算深化学习慢病管理,并继续进修中医适宜技术,“现在肩颈痛的村民多,学点中医能帮他们缓解痛苦。”但她也有忧虑:“总体来说乡村医生待遇还是不高,不容易留住年轻人。”她希望政策能提高保障,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扎根基层。“我常常和我年轻的朋友交流,其实村里挺好的,你看这些老人,把你当亲孙女,这种感情在城里花钱都买不到。”
或许,在这片土地上,薛梦珺的青春没有闪光灯的照亮,但每一次真诚的守护,都在平凡的日常里,刻下了生命最动人的温度。“我哪儿也不去。”这句话,她对村民说过,也对自己说过,更像是对这片乡村的郑重承诺。当越来越多年轻人奔向城市,这个拎着出诊箱、日复一日穿梭在乡间小路的姑娘,却用数年光阴证明:在平凡的乡土,一样能活出闪光的人生,一样能让青春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