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淙祥:我对“丰收”有一种执念
祁海群
8月25日,安徽省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种粮能手徐淙祥,和往常一样,早早起了床,简单洗漱好,骑上电瓶车,来到了庄稼地里。
在他的面前,无垠的土地被绿色庄稼覆盖,生机盎然,晨风拂来,玉米叶沙沙作响,他仿佛闻到了丰收的香甜味,“大豆结荚了,玉米国庆节后就能收,目前来看,玉米亩产在800公斤左右,大豆亩产在200公斤以上” 。
碧波万顷的良田里,徐淙祥看到了又一个丰收年。
“多一颗不行,少一颗也不行”
徐淙祥的这1230亩地,套种着玉米和大豆,玉米种的是安农591、庐玉9105,都是特别适合黄淮地区种植的品种,大豆种的有皖豆37、阜豆系列,以及太和丰产6号,其中,太和丰产6号是徐淙祥领衔培育的高蛋白大豆新品种,2014年培育出来后,在黄淮地区大为推广,最高峰时种植面积达到了1100多万亩。
良种是关键,还少不了良法。今年6月份,徐淙祥领着合作社农民在试验田里播种大豆,按技术标准,15平方米左右的地里要种324颗种子,“分成6行,每行种54颗”,徐淙祥在一边盯着,神情严肃:“多一颗不行,少一颗也不行。”
在种庄稼这件事上,徐淙祥特别“抠细节”,这恰恰是丰收的保证。“现代农业最讲究科学,每一个环节都要按标准来,做到精益求精,这才是良法。”
从2019年起,徐淙祥承包的土地面积扩大到1230亩,千亩成片,实现了规模化种植,他给自己又定了个新目标:在大田里同样也要实现“亩产双吨”。而建设一个高标准现代化的农事服务中心,成为徐淙祥眼下最急迫的大事。
“这个农事服务中心已经规划好了,今年秋收后就开工,争取明年午季小麦收割前完工。”徐淙祥介绍,建成后,农事服务中心将拥有农机库房、粮食仓库、水泥晒场、烘干塔、消防系统、现代化控制室等硬件设施,“有了它,不但能将这1230亩种得更好,还能为周围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还能利用互联网进行复制和推广” 。
“带动大家多种粮、种好粮”
徐淙祥在地里忙碌时,66岁的张槐村农民张昆也在地里侍弄已经结荚的大豆。之前,他打听到徐淙祥正在30亩玉米试验地里试用一种叶面肥,忍不住也想“沾沾光”,要来几瓶后,他按照徐淙祥的讲解,一丝不苟地给自家的5亩大豆施上了肥,如今,地里的大豆长势喜人,“收成超过上一年肯定没问题” 。
张昆迷上这些农业“黑科技”,是因为尝到了甜头。去年种小麦时,他在徐淙祥的指导下,选择了晚熟的优良品种,小麦成熟期避开了今年夏收时出现的“烂场雨”,种植过程中,他又实施了“叶面喷肥”等良法,小麦实现了增产增收,5亩地大约收了3000公斤麦子,比上一年多收了750公斤,多卖了2200多元。
一人富带动众人富,徐淙祥一直在这样做,以前帮大家,是出于庄稼人古道热肠的自觉,现在帮大家,多了一份重若泰山的谆谆嘱托,他的肩上,担起了一份无上光荣的使命。
2022年6月,徐淙祥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十多年来从事粮食生产、帮助群众脱贫等情况和体会,表达了继续做好农业研发推广工作,带动更多农民多种粮、种好粮的决心。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徐淙祥回信,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字字嘱托,言犹在耳,句句希望,激励奋进。这份使命给了徐淙祥莫大的动力,70岁的老人,心态像年轻小伙子,一心只想多做事。今年初,徐淙祥等当地种粮大户共同发起成立了非营利性社会机构——阜阳市种粮大户协会,他们把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向小农户演示精量播种、化学除草、赤霉病防治、叶面施肥等关键技术。同时,把最新的种植技术等整理出来,发布到各县市区农户组成的微信群里,受益农户达2000余户。
“爷爷的梦想,在我这代人身上实现”
25日这天,徐旭东也很忙碌。上午他去县城参加了一个会,下午3点才回到家,和爷爷徐淙祥打了声招呼,又骑上电瓶车奔地里去了。
2018年7月,徐旭东回到老家,进入了爷爷创办的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成为社里最年轻的成员。
徐淙祥当时对他说了一句话:“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你能留下来,一直干,把农业做好,将来做农民企业家,更好地产生社会价值。”
一直以来,在徐旭东心目中,爷爷是被各种荣誉光环环绕的名人,“他是远近有名的种粮大户,小麦屡破单产纪录,培育的小麦、大豆高产品种大面积推广,获得过全国诚信之星、全国劳模、全国种粮标兵等称号,当选过中国好人、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家里的奖状证书堆起来比我还高”。
等到自己也成了庄稼人,徐旭东才渐渐读懂爷爷:“他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民,勤劳本分,做事踏实,跟中国千千万万个农民没啥两样,非要说不一样,那就是他大半生的乐趣都在土地里。他曾跟我说,他对种地有种迷恋,对丰收有种执念,这可能是他最特别的地方。”
现代化的农事服务中心正在紧锣密鼓筹备,徐旭东所憧憬的“无人农场”或也将很快成为现实:“那是一种像工厂流水线似的生产模式,从耕播到收获,过程实现全智能化控制、精准化管理、无人化作业。这也是爷爷的梦想,他渴望,真正的智能化生态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在我这代人身上实现。”
25日下午,皖北平原长空浩荡,连绵的庄稼迎着秋风起伏摇摆,如同绿色波浪在翻卷。徐淙祥和徐旭东并着肩,在地里四处走动,商量着哪一块地庄稼长得不好、明年要怎么改进,新一茬麦子种下去后,什么时候浇越冬水……他们停下来,望向前方,半晌不语,似乎在提前享受即将到来的丰收喜悦。
眼前广袤大地,正风起云涌。
(作者单位: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