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阿伦渠村:党建引领 齐心绘就乡村治理新图景
姬智明
近年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五号渠乡阿伦渠村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通过扮靓美丽村庄、精心化解纠纷、树立文明新风尚,实现了从“环境美”到“生活美”、从“外在美”到“内在美”的华丽蝶变。
阿伦渠村街道。 马茹璇摄
改造村庄“靓”家园
几年前,阿伦渠村还是另一番景象。因地处城乡接合部,阿伦渠村以种养结合、畜禽交易等为主要生产经营方式,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村中邻里之间因民族生活习惯不同、用水用地问题以及不文明行为等引发大量纠纷,造成环境污染,成了治理“老大难”区域。
为了彻底改变村容村貌,阿伦渠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加强“源头治理”。一方面,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党员干部带头率先垂范,充分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对村主道、通组入户道路进行翻修改造,铺设休闲廊道,安装道路栏杆,架设太阳能路灯,让一条条干净整洁的乡间道路将整个村庄紧紧环绕。另一方面,建设“一户一景”美丽庭院,通过拆危房、建新房、改造老房,新建“卫生厕所”,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天然气、自来水“户户通”,让村民生活有了质的飞跃。同时,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结合本地民俗特色,打造幸福村农家乐。每到旅游旺季,在村党支部的带动下,村民们就开始自发精心装扮庭院,组织开展农家乐亲子游、生态观光采摘、扶贫夜市等多种游玩项目,深受游客欢迎。2025年,阿伦渠村接待游客12.3万余人次。
如今的阿伦渠村,房前屋后草木茂盛、绿意盎然,一阵阵花香沁人心脾,一座座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在村里广场上,欢快的冬不拉乐曲悠扬动人,村民们迈着轻盈的步伐跳起广场舞,孩子们欢快地跑来跑去,呈现出一幅村净、景美、人和的幸福乡村画卷。
阿伦渠村“么嘛哒”调解站。马茹璇摄
精心调解“化”纠纷
“来来来,先坐下,喝点茶,消消气,你们一个一个说,我先听……咱们喝下这碗‘言合茶’,什么事都‘么嘛哒’(新疆方言:没问题)了。”在阿伦渠村“么嘛哒”调解工作站,值班党员通过安抚、倾听、调解,找准村民纠纷症结,解开村民心结,很快一场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得到了妥善调处,双方当事人得以握手言和。
近年来,阿伦渠村立足基层治理实际,深入贯彻“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基本精神内涵,成立“么嘛哒”调解工作站。并以“抓前端,治未病”为理念,在调解技巧上突出不偏不倚和普法说理,在情感上以“如我在诉”的同理心,精准回应村民法律需求,将群众纠纷解决在家门口,让村民真切感受到法治的公平公正,从中获得幸福感、安全感。
现在的阿伦渠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无讼村”,全村各族群众和平友好相处,手挽手、心连心共建美好家园,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最强音。
开展环境整治志愿服务。马茹璇摄
精神文明“富”起来
构建和美乡村,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还要让农民的精神生活“富”起来。
阿伦渠村通过完善村规民约、丰富文化活动、加强宣传引导、培树先进典型,形成了勤俭节约、文明和谐的农村新风尚。一是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开办乡村书画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科普馆、民俗馆、健身室等公共文化场所。每周开展“道德讲堂”活动,邀请德高望重的村民乡贤、道德模范等讲述身边的好人好事,弘扬中华美德,让村民在耳濡目染中厚植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和谐家风。二是将勤俭节约、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等写入村规民约,以诚实守信、爱心积分、“红黑榜”等为载体,鼓励和引导村民遵守村规民约,让村民自主、自觉、自发地参与乡村治理,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三是为了加强村民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教育,阿伦渠村组织开展“好媳妇”“好婆婆”等表彰评选活动,教育引导村民传承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培育好家风,树立文明新风尚。
(作者单位:中共焉耆回族自治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