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党建工作 > 农村党建 >
党建网 > 党建工作 > 农村党建 >

四川宣汉杏树村:一颗红杏映“红心” 文旅融合绽芳华

发表时间:2025-07-03 来源:党建网

王晓跃

在大巴山南麓沃土上,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普光镇杏树村因一棵明代古杏树曾屹立于此而得名,这里也是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第九军曾经战斗过、生活过的地方。近年来,杏树村依托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和自然资源,紧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产业促振兴,走出了一条以红色文化引领、绿色产业筑基、金色品牌赋能的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让本地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杏”福。

红色文化引领,铸牢忠诚底色

摸清“家底”,让“红色亮起来。杏树村通过调取资料、实地踏勘、座谈走访,深挖红四方面军第九军和地方赤卫队曾在这里进行战斗的足迹,特别是整合鹰嘴寨、大山坡、严家坪、竹儿岩等四场阻击战的历史资料,全面摸清“家底”,让红色成为杏树村最亮底色,为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奠定基础。擦亮地标,让“红色活起来。“红九军司令部旧址”“红九军政治部遗址”“红九军临时医院旧址等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纳入宣传教育、红色旅游等发展规划,打造家门口的红色学堂,让革命遗址“会说话”、让红色资源“活起来”。讲好故事,让“红色火起来。在保护活化红色资源的同时,深入发掘红色革命遗址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和精神价值,收录整理红军标语、红色歌谣、红色故事,编纂《红色杏树》宣传册,并推出“行走中的红色党课”,让村民成为红色讲解员,身体力行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绿色产业筑基,生态富民双赢

壮大杏林产业,打造“绿色经济”。在杏树村种植杏树既是文化传承又是致富产业。杏树村因地制宜,利用闲置土地,积极改良杏果品种,先后种植“巴山红杏”1200余亩,产量能达10万余斤,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实现了生态与富民的“双赢奔赴”。依托红色资源,助力农旅融合。杏树村依托丰富红色资源,弘扬先辈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大力开发独具特色的红色研学和精品教学线路,坚持通过形式多样的宣讲宣教方式,推动红色革命传统教育走深走实,不断扩大红色文旅影响力。同时,推动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文化演艺、乡村旅游、休闲娱乐等业态融合渗透,形成“红色+杏花”“红色+杏果”“红色+民俗”等多元化旅游线路,让红色旅游入脑入心厚植绿色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统筹整合多方资源,紧扣红色杏村”“和美家园两大主题,连续六年组织开展“巴山红杏采摘节”,通过文艺表演、实地采摘、科普宣传等活动,融入非遗展示、民俗体验,展现杏树村发展新风貌。大力发展休闲垂钓民宿产业,聚力推动田园综合体及红杏主题观光园建设,开发“杏好有您亲子游园、“杏花回眸”摄影赛、乡村文化展演等特色文旅项目,形成春赏花、夏摘果、秋研学、冬品宴全季农旅新业态。同时,杏树村在厚植绿色发展的基础上,推进新产业、新业态与农业深度融合,带动村民长效增收增产。

金色品牌赋能,绘就振兴画卷

打造红杏品牌。杏树村筹建“宣汉县杏阳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坚守绿色、有机、无公害发展理念,围绕红杏品种品质、营养功效、文化底蕴三大核心价值,注册杏红巴山商标品牌,并积极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全力打造花果之乡”“杏福之地推动产业革新。创推村集体+农户+合作社入股分成合作经营模式,通过统一提供杏树种苗、技术指导、管理标准,直接吸纳就近务工村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导村民以土地、资金入股,实现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打造营销“金色链条”。线下拓展果园采摘与批发销售渠道,线上借力电商平台,开通“巴山红杏”专场直播,通过短视频带货等新营销模式,实现“双线并行”。探索红杏深加工,解决红杏不便于长期运输、存放等问题,制作杏干、杏脯,有效增加红杏产品附加值。邀请农技专家指导生产,组建“党员+农户+技术员服务队,协调土地流转、技术推广和产销对接。持续完善产业配套设施,成功研发杏红巴山果酒。持续加强与高校合作,优化特色杏果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提升果树栽培管理技术,让科学种植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坚实支撑。

(作者单位:中共宣汉县委社会工作部)

网站编辑:穆菁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