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 文明实践 >
党建网 >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 文明实践 >

浙江首届“浙里好乡音——我们的村歌村戏”展演活动在嘉兴平湖举行

发表时间:2025-11-19 来源:中国文明网

“西瓜灯,亮堂堂,好像月亮湖上飘……”清澈的童声响起,20余名小朋友手捧透亮的西瓜灯跃上舞台,用稚嫩乡音唱响了属于他们的“村歌”,也向观众们展示了嘉兴平湖传承三百余年的非遗技艺西瓜灯。

11月1日至4日,浙江省首届“浙里好乡音——我们的村歌村戏”展演活动在嘉兴平湖举行。来自全省11个设区市的近50支自编自导自演的村歌村戏代表队齐聚一堂,围绕文明乡风建设,呈现了原汁原味的乡土之声、质朴真挚的乡村之戏,节目内容紧贴农村生活,情感真挚。

村歌村戏,正如其名,节目来自广袤农村。舞台中央,六名乐手头戴草帽演奏着乐器,一名成员投入地演唱。他们是来自杭州建德市三都镇镇头村的“草帽乐队”,为观众们带来《又见山里红》。

这支在文化特派员周霞指导下成立的乐队,成员都是当地村民,平均年龄60岁以上。从手拿锄头到弹奏乐器再到登台演出,俨然成为乡村音乐人。看着乐队的精彩表演,周霞感慨道:“草帽不仅是乐队的标志,更代表着新时代农民向外界展示乡村风貌的窗口。”

“从浙北小镇一路奔向浙BA的赛场……百县千队,共同奔赴梦想的中央。”来自嘉兴嘉善县的村民朱昊德唱响了歌曲《凝聚浙BA》。“唱的是自己的生活和身边的故事,没想到能站在全省的舞台上,感觉特别自豪!”得知自己的歌曲入选展演活动时,朱昊德非常激动。

37岁的他喜欢打篮球,更是关注着浙BA的每一场比赛,在一个月内创作完成了这首村歌。“创作源于生活,将篮球运动的拼搏精神融入创作,用年轻人喜爱的音乐形式讲故事,让村歌在创新中传承发展。”朱昊德告诉记者。

浙里好乡音,传统戏曲自然少不了。头戴蝴蝶盔,身着戏服,17岁的昆剧演员叶珈绮在舞台上一亮相,便吸引了全场目光。为了演好这出边舞边唱、极考验基本功与唱功的武戏,她潜心打磨了三年。“能站在舞台上非常激动,希望通过这次演出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上昆剧。”叶珈绮说。

节目精彩纷呈,观众们也纷纷点赞。“今天的节目真好看!”78岁的徐敏利坐在观众席上,笑得合不拢嘴。这位来自平湖东湖社区的老戏迷,平时就爱和街坊邻居一起唱戏听曲。“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多好节目,有我们平湖的节目,还有全省各地的戏曲,一个比一个精彩!”

从草根个体的真情抒发,到时代群体的精神共鸣,村歌村戏不仅是乡村生活的写照,更承载着乡土文化的根脉与活力。本次展演活动执行导演明鹏飞表示,团队希望将乡村的烟火气、文化的厚重感与鲜活的人物故事深度融合,打造一台聚乡音、诉乡情、现乡风的乡村文化盛宴。

乡音不停、欢乐不止。内场的演出精彩不断,外场的市集热闹非凡,汇集了全省各地的地道农产品、非遗手作与特色美食,同样吸引了不少观众前来。平湖市民张巧玲一边挑选着台州涌泉蜜桔一边说,“这样的活动不仅能看到精彩的村歌村戏演出,还能品尝、购买到各地的特色产品。”

本次活动由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主办,围绕“乡音·乡情·乡风”唱响文明新风,突出群众主体、文化惠民、文明引领,唱响了新时代浙江乡村百姓富、风尚美、文化兴的精神风貌,绘就了一幅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乡村振兴生动画卷。

据介绍,举办此次展演,不仅是一次乡村文化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推动文明乡风建设的创新实践。接下来浙江将丰富“我们的村歌村戏”活动内涵,持续激发农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与精神动力。

供稿:浙江省文明办

网站编辑:朱琳瑄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