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七星区以文明实践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11月初,桂林市七星区的各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志愿服务暖流涌动,民生需求精准对接,一幅基层治理与文明实践交融并进的生动图景,在这里徐徐铺展。
近年来,七星区立足实际,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机制创新为支撑、精准服务为导向,建强“中心—所—站”三级阵地体系,孵化培育50余个特色志愿服务项目,推动文明实践的触角不断向治理末梢延伸。
凭借扎实的探索与实践,该区连续八年获评自治区平安县(市、区),多项志愿服务品牌荣膺殊荣,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经验。
精准破题“六方会商+五单服务”打通民生堵点
“我们小区老人多,急需健康理发服务,还有不少居民家小电器坏了,能不能请志愿者帮帮忙?”10月20日,石油六公司小区的居民向七星区空明社区发出求助。
接到诉求后,社区党委迅速启动“六方会商”机制中的“急事现场议”流程。社区党委书记带队,第一时间组织各方志愿者赶赴小区,开展“送爱进万家”志愿服务日活动。
义诊台前,医护人员耐心地为居民测量血压、检测血糖;理发区内,志愿者手中剪刀翻飞,为老人们理出清爽发型;维修角旁,师傅们认真检修收音机、电水壶等小家电。贴心周到的服务,赢得居民连声道谢。
“社区响应快、各方配合好、志愿服务精,这才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事!”居民李华由衷赞叹。
作为七星区“全国文明单位”的典型代表,空明社区依托“六方会商”机制整合多方资源,组建41支志愿服务队,吸纳志愿者2800余名,涌现出“修理达人”秦小毛、“理发达人”陈曦、张桂燕等一批社区服务骨干。
通过“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积分兑单”的“五单”服务模式,社区精准提供理发、义诊、维修、书法、政策咨询等30多项志愿服务,推动文明实践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在城区层面,七星区依托“漓东微志愿”微信小程序,打造“心愿清单—服务菜单—实践站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服务体系,为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开辟绿色通道。
针对残疾人、孤寡老人、重病患者等特殊群体,七星区还推出“足不出户”办事服务,实现“一个电话解决问题”,切实让居民少跑腿、好办事,持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与满意度。
品牌赋能从文化惠民到生态共护的服务矩阵
10月18日,七星区社山桥社区“小舞台·大梦想”第31场“万家团圆邻里和睦”公益演出,在水晶郦城小区温情上演。百余名志愿者以蓝天为幕布、绿地为舞台,用歌舞诗乐传递邻里温情,绘就“七星美丽幸福大家园”的生动画面。
“小舞台·大梦想”与“群剧七星”是七星区委宣传部重点培育的文化惠民创新品牌。秉持“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的理念,以“群众写、群众演、群众看、群众评”的方式,推出《芳华》《文明七星》等多部原创文明短剧,吸引上万群众参与,群众文艺成为城市文化的一张鲜活名片。
自2022年启动以来,“小舞台·大梦想”在社山桥社区“落地生花”,在社区党委书记周翠花带领下,每期聚焦特定主题开展活动。该品牌未来还将拓展至漓江码头、乡村驿站等公共空间,力图打造“山水里的百姓剧场”。
生态保护与富民增收同步推进。七星区倾力打造的“五春”行动已成为守护漓江的“服务王牌”。七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阳明介绍,“五春”行动即“送春风、育春笋、化春泥、拓春耕、传春声”,不仅推动形成了群众自觉参与护江的常态化机制,且更让沿江百姓切实感受到生态改善带来的实惠。
该区打造“漓江保护宣讲微课堂”等特色阵地,开展“为漓江梳妆”“争当漓江卫士”等志愿服务活动超千场,带动38万人次投身生态治理。
同时,七星区组建“兴村富民”志愿服务队,通过“百企入村富农家”等活动,培育打造“莲花源花海”、江树露营基地、山镜·路亚小院等一批“乡村+”生态旅游项目。
如今,漓江畔的沙洲村年接待游客量突破百万人次,田园综合体区域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6000余元增长至今年的2万多元,成为生态惠民、绿色发展的亮眼样板。
激发合力“积分银行”激活治理内生动力
“‘小积分’撬动‘大治理’,好村规涵养新风尚。”朝阳乡合心村“两委”成员主动外出取经,广泛听取村民意见,修订完善《文明积分管理办法》《村规民约》等制度。新规融入移风易俗、民族团结等内容,文明积分体系覆盖民生基础、文明风尚、乡村建设等8大类26项指标,引导村民以志愿服务参与乡村建设。
这些举措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乡风文明建设成果显著。得益于此,今年国庆假期,合心村“桃花源农庄”“冷家村文化艺术基地”等近郊旅游网红打卡点人气火爆,市民游客纷至沓来。
合心村党总支部书记秦勇喜表示,下一步,该村将深化文明积分制,推动线上线下同步运行,加强与周边乡村联动,共绘振兴新图景。
在城区层面,七星区创新推出“时间银行”“文明积分”“微志愿线上兑换”等激励机制。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积累积分,可兑换社区服务或生活物品,形成“服务—积累—回报”的良性循环。穿山街道七星村将宴席标准、彩礼金额等纳入积分考核,推动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现象比往年减少了80%。多元激励凝聚起基层治理的广泛合力,推动文明实践融入日常。
截至目前,七星区已组建志愿服务队伍910支,注册志愿者近10万人,年均开展活动超3000场。
从“六方会商”破解民生难题,到品牌矩阵满足多元需求,再到积分激励激活参与热情,七星区以文明实践为纽带,将党的领导、机制创新与群众参与紧密结合,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服务,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共治。
正如当地干部所言:“激活治理末梢,关键是要让群众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受益者——这正是七星区乡村治理的核心。”(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傅清龙,桂林市七星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亚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