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津市:全方位拓展文明实践内涵 多维度践行“枫桥经验”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新时代文明实践是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和重要标志。作为湖南省“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津市市公安局汪家桥派出所积极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内涵,多维度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树立“小案不小看,小案不小办”的理念,下沉生产生活一线,把警力放到民生实事上。近年来,汪家桥派出所先后收到群众的100多面感谢锦旗,并被公安部授牌“人民满意派出所”,2019年被评为全省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连续多年荣获省、市级无上访街道、平安街道,公众安全感民意测评一直稳居前列。
“党旗红”:心系民生,打造阳光警务

市民送锦旗表达谢意
派出所紧贴基层,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沿阵地,其工作效能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党建引领不仅是提升派出所干警队伍素质、增强战斗力的关键,更是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汪家桥派出所坚持用“党旗红”擦亮“忠诚”底色,不断提升队伍内生动力。推行党建与警务充分结合,注重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警务治安优势,实现警力全面融入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和日常辖区管理工作;通过推行辖区中心警务站点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深度融合,深化共治共享,紧贴群众实际需求打造平安建设“共同体”。
立足百姓关切,以“阳光警务”“阳光政务”“阳光服务”为实践途径,搭建个人品牌警务室、综合业务警务室、警民联建警务室“三大平台”,推行优化服务的“三项机制”,使党建引领、支部聚力、党员示范贯穿警务、政务、服务全过程,促进党建与业务双提升,架起了警民“连心桥”。
定期组织开展“向党旗宣誓”“缅怀先烈”等主题党日活动,并在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专门的服务区,有计划地组织民警到服务中心开展反诈、法律等知识宣传。有效促使基层民辅警不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看问题、想对策、抓落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地解决问题,就地化解矛盾,全方位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红心籽”:小案大办,服务直抵心坎
“小案不小看,小案不小办”,这是汪家桥派出所倡导的工作准则。党员干警组成“红心籽”党员服务先锋队,将群众身边事作为头等大事,有案就立,有案则破,开展“零距离”服务,让“有困难找派出所”成为居民的第一选择。始终坚持突出党建引领导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构建起基层治理的党群干群责任共同体,齐心协力共同画好治理“同心圆”,筑牢发展根基。
2025年6月22日,某工地电缆被盗,工地负责人急忙拨打了汪家桥派出所的电话报警。“红心籽”党员服务先锋队队员立即出警,经过电子眼追踪,短短几个小时就锁定了犯罪嫌疑人。经审讯,犯罪嫌疑人为了逃避打击,将所盗的电缆藏匿于澧水河内。当时正值汛期,水位已接近警戒线,为了不耽误工期,民警在蓝天救援队的配合下,潜水将电缆打捞上来,归还给工地。
群众利益无小事。及时回应群众呼声,帮助群众解决身边的急难愁盼成为汪家桥派出所民警的日常。前些日子,辖区独居老人刘奶奶找不到自己的2万元钱了,急得团团转。“红心籽”党员服务先锋队队员杨楚峰得知后,立即前往刘奶奶家,耐心帮她回忆。在排除被盗和遗失的情况后,他最终在厨房角落里找到这2万元钱。刘奶奶接过钱,激动得泣不成声。
汪家桥派出所接警大厅旁有一间神秘的接警室。接警室的装潢和家居类似,这里是为涉及未成年人犯罪以及性侵等特殊犯罪设置的安全倾诉空间。民警在此通过情绪安抚、尝试引导、法律释明“三步沟通法”让受害人敞开心扉陈述案情,帮其重建自信。截至目前,民警已帮助3名辍学的未成年人重返校园。
“止纷网”:就地解决,矛盾不出街巷

多方联动现场调解矛盾纠纷
坚持探索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机制,依托平安指数系统,普及推广平安指数“三优”解纷工作法。通过整合多部门调解力量,推动矛盾纠纷“全链条”联动,“一站式”解决,集聚起基层治理工作的强大合力。
“让矛盾不出街巷,这是我们工作的基本要求。”汪家桥派出所所长陈俊说。为达到这一要求,汪家桥派出所织就了一张从源头化解矛盾的“止纷网”,其主要内容包括三次初级调解、二次深入调解、一次回访或陪访。初级调解第一次有治调主任、网格员、社区民辅警参与,第二次有社区书记、分管治安的派出所副所长参与,第三次有包居干部、派出所所长参与。涉及津市市直单位的纠纷由街道平安办报津市市综治中心,推送至相关市直单位,所在社区形成图文资料。对初级调解未能化解的矛盾纠纷,派出所组织镇街政法委员和平安办、司法所及相关站所负责人进行第一次深入调解,仍未达成和解的,派出所所长和街道党政主职组织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第二次深入调解。对已化解的矛盾纠纷,由社区干部组织社区民辅警进行一次回访;矛盾纠纷仍未化解的,由街道矛盾调解中心工作人员陪同当事人到相关部门了解政策,涉及公安工作的由派出所所长参与对接。这种闭环式的调解方式,真正让矛盾“有调就解,有解就安”。
今年7月上旬,新村社区三眼桥小区邻里之间因房屋改造产生矛盾。民警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联系住建部门和社区干部组成三方协调组上门调解。调解组对双方进行“背靠背”和“面对面”明理释法,最终使双方握手言和。
为摸查矛盾,掌握民情,该所民警深入社区发放警民联系电子卡,采取“情、理、法”多元手段,力求将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通过这张无形的“止纷网”,辖区矛盾调处率达到98%。
“板凳会”:围坐恳谈,平安常伴身边

“板凳会”上讲解防诈知识
“早些年最怕的就是上晚班,深夜回家老是觉得身后有人跟踪,现在随时可以看到民警巡逻,心里踏实多了。”汪家桥街道的张女士对当下的治安环境很满意。这份安宁,除了源于民警的守护,还得益于汪家桥街道每月一次的“板凳会”。
“板凳会”没有高高在上的讲台,没有长篇累牍的文字资料,民警与社区居民围坐一堂,板凳一放,就开讲。“这样的宣传方式很接地气,我们老人都听得懂、记得住!”参加活动的李大爷竖起大拇指称赞道。每次“板凳会”都会确立一个主题,会上还设置了互动问答环节。“板凳会”上,民警们剖析近期发生的典型养老诈骗案件,向居民揭露“冒充公检法”等诈骗手法,让防诈知识入脑入心。自今年“板凳会”制度推行以来,汪家桥街道电诈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17%,盗窃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33%。
一条寻常的小板凳,成为连接警民的真桥梁。民警搬着板凳走进小区楼栋、居民院落,与群众同坐一圈,面对面倾听诉求,心贴心开展宣讲,实打实解决问题。“板凳会”不仅拉近了警民间的物理距离,更是提升了居民对民警的信任度。
汪家桥派出所坚持党建引领,开展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红心籽”凝聚服务力量,用“止纷网”筑牢稳定根基,以“板凳会”密切警民联系,生动书写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基层善治篇章。如今的汪家桥名声在外,秩序井然、邻里和睦、风清气正,成为幸福安宁的代名词。(唐亮、胡文杰、郭燕、郑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