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党史·文化 > 文化大观 >
党建网 > 党史·文化 > 文化大观 >

陶行知:用歌曲宣传抗日 用音乐培育新人

发表时间:2025-07-11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陶行知在墨西哥演讲宣传抗日。图片由作者提供

【抗战中的百年巨匠】

1935年12月,教育家陶行知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次年2月,组织国难教育社,用歌曲宣传抗日救亡。在《大众歌曲与大众歌唱团》一文中,陶行知开宗明义地指出:“大众的歌曲是大众的心灵的呼声,它是用深刻的节奏喊出大众最迫切之内心的要求”,“从大众的心里唱出来再唱到大众的心里去”,是群众智慧的结晶,“是大众共同创造起来的”;中国正在进行空前的民族解放的伟大战斗,“自然而然的会跑出最伟大的战斗的音乐与战斗的诗歌”。陶行知提出大众歌曲的三条艺术标准:一要意识前进,即思想进步;二要歌谱有精神,即音乐雄壮有力;三要歌词不违背大众语,即通俗易懂。

陶行知还将当时流行的爱情歌曲《毛毛雨》的歌词改为“小亲亲,他要你的金;小亲亲,他要你的银;小亲亲,还要你的心”,并在美国旧金山募捐演讲时现场演唱。在他看来,“《毛毛雨》在抗战时代是退伍了,但我只改了三个字,对三藩市(旧金山市)露天晚会数千华侨唱出祖国的要求,便成了有力的号召”(《对三藩市侨胞唱中国的要求》)。

1936年7月至1938年9月,陶行知作为国民外交使节赴海外进行抗日宣传和文化交流。在备忘录中,他详细记载了用音乐进行抗战宣传的情况,如在温哥华组织华侨歌咏团,教海外华人华侨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开路先锋》《大路歌》和他创编的《锄头舞歌》《镰刀舞歌》《凤阳歌》《新安旅行团团歌》等,用拉丁化新文字记写《凤阳花鼓》《苏武牧羊》《小白菜》《真神赞》《大哉孔子》《中秋闺怨》《板桥道情》等中国传统音乐的歌词与节奏。1938年7月26日,陶行知在开罗爱资哈尔大学看望中国留学生,大家唱《义勇军进行曲》表示欢迎,陶行知遂赋诗一首:“巍巍金字塔,滚滚尼罗河。法老如犹在,惊醒问谁歌。”

同年8月,陶行知乘船归国途中,在甲板上看到一个4岁法国小女孩随着不同的乐曲跳出或悲或喜的舞姿,这使他想到在日寇铁蹄下的中国,有多少具有特殊才能的抗战难童,个人天赋得不到培育而枯萎夭折。9月1日,陶行知在香港发表“回国三愿”,其中之一便是创办难童学校,选拔有特殊才干之难童,做人才幼苗之培养。

1939年7月,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支持下,陶行知在重庆合川县(今合川区)凤凰山创办育才学校,设立音乐、舞蹈等艺术组别。此时,音乐家任光从新加坡给陶行知来信,报告了他在新加坡灌制抗战歌曲唱片,创作歌剧《台儿庄》的情况,并准备为育才学校创作、录制儿童歌曲作为教材。11月17日,陶行知给任光回信,谈到育才学校音乐组已聘请贺绿汀担任主任,请安娥写了一个儿童歌舞剧本《牛鼻子上前线》。陶行知要求音乐组师生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大后方举办儿童音乐会和音乐广播会,将新音乐传播到广大民众当中,作用于伟大的民族抗战。

1940年12月26日,周恩来观看育才学校音乐组的音乐演奏会后欣然题词:“为新中国培育出一群新的音乐天才。”12月29日,育才学校音乐组在重庆国际电台对苏联播音;1941年1月2日,对美国播音;3日,对南洋华侨播送音乐;4日,欢迎缅甸记者团,育才学校音乐组唱歌、弹风琴。通过音乐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传播中国抗战歌曲。1941年元旦,陶行知寄语育才学校音乐组,提出五点教诲:

(一)音乐是世界语,学会之后,便能与人类谈心。(二)留心不要把艺术当嫁奁。(三)我们的音乐是战斗之音乐,创造之音乐。(四)什么是革命的音乐?阔佬的跟班变成大众的号兵。(五)把音乐之神从大出丧、大结婚、大宴会中迎出来,送到巷头,送下乡村,送上战场去。

1943年1月14日,陶行知致函爱国将领张治中,希望能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歌咏团的钢琴、风琴等乐器捐给育才学校,“以惠难童,使敝校幼年音乐培养可立更坚固之基础”。5月,爱国将领冯玉祥委托陶行知创作《张上将祭歌》,由育才学校学生作曲,纪念在枣宜会战中为国捐躯的张自忠将军。

1944年9月,陶行知派舞蹈组戴爱莲、庄严到新华日报社学习《兄妹开荒》等秧歌剧。1945年春,陶行知请延安来的陈波儿到育才学校教跳秧歌舞,还自编了秧歌表演唱《朱大嫂送鸡蛋》(崔牛编曲),之后成立了两个秧歌队深入工厂、农村,为群众演出。陶行知还在育才学校大力开展歌咏比赛活动,主张把音乐当作一种治疗精神的淋浴剂,使人的意志更坚强,前进更勇敢。

1945年8月,为庆祝抗战胜利,陶行知以《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调填上富于时代意义的新词,即《胜利进行曲》和《民主进行曲》,发表于8月22日的《新华日报》,唱出“把我们的歌颂献给我们新的胜利”,“拿我们的生命争取我们新的自由”的壮志豪情,号召广大民众“迎接人民的胜利”,“要做中国的主人”,用歌声推动国统区反独裁、反内战、争民主运动,“为民族解放和社会改革事业奋斗不息”。

(作者:吴梅芳,系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教授)

网站编辑:穆菁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