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救亡歌曲——《大刀进行曲》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这首震撼人心、慷慨激昂的《大刀进行曲》出自青年音乐家麦新之手,充分表达了中国军民同仇敌忾的坚强意志和必胜决心,曾激励了中华儿女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唤起千千万万抗日军民冲上前线,成为经久不衰的红色经典歌曲。直到今天,唱起这首《大刀进行曲》,仍然会让人们血脉偾张、热血沸腾,迸发出炽热的爱国激情!

现存于中国美术馆的大型雕塑《大刀进行曲》
歌曲背后的传奇大刀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我国的东北,并伺机侵占华北。1933年春,日军欲从位于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境内的喜峰口入关。当时驻守在这里的是宋哲元军长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第二十九军运用近战、夜战,充分发挥了大刀的威力,以落后的装备战胜了有先进武器的敌人,有力地抗击了日军的侵略。第二十九军将士坚守7天7夜,共毙敌3000多人,迫使敌人后撤。第二十九军500人的大刀敢死队仅生还23人。这是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抵抗侵略的首次胜利。第二十九军大刀队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热情,更深深地震撼了在上海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的年仅23岁的青年音乐家麦新。
东北易帜后不久,军队统一编制,宋哲元所部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在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中,第二十九军因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而备受歧视,不仅粮饷不足,武器装备也十分落后。当时,第二十九军有三分之一的武器都是原西北军遗留下来的老汉阳造,还有不少是当年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时用的毛瑟枪,根本配不了子弹,只能背着做样子,其余就是自制的土枪。宋哲元军长鉴于当时有兵无枪、有枪缺弹的情况,结合西北军军官多有武术基础的特点,提出了建立大刀队的设想——自造大刀,全军习武。宋哲元给每位士兵配备了一把大刀。这刀与一般的单刀不同,它是由山西的镔铁打成,每把重7斤,全长7尺,刀面最宽处有4寸,刀沉力大,舞起来凛凛有风,很有杀伤力。宋哲元与副军长佟麟阁还特意聘请了享有盛名、具有爱国思想的武术大师李尧臣来担任教习。李尧臣根据大刀的特点及日军步枪上刺刀的情况,结合原来的六合刀法,为第二十九军编了一套实战性很强的“无极刀法”。
1933年3月11日夜,第二十九军从大刀队中抽调500名精兵组成突袭队,趁夜色潜入敌特种兵营地。在与敌人的激烈拼杀中,大刀队也多有伤亡,以付出了仅生还23人的惨痛代价,迫使敌军后撤并夺回了喜峰口。第二十九军以弱胜强,大刀杀敌的英雄事迹迅速传遍全国,成了抗战初期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精神支撑。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第二十九军以“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信念同日军展开拼杀,大刀队挥动利刃近战肉搏,但是寡不敌众,60多名战士壮烈牺牲。
当时,《申报》《益世报》《大公报》《世界日报》等拥有较大影响力的主流报纸都对第二十九军使用大刀英勇杀敌的事迹进行了大篇幅报道。1937年7月12日,《世界日报》以《第二十九军大刀杀日贼》的大标题报道:“日军二百余名被宋部大刀队迎头痛击……相与肉搏,白刃下处,日军头颅落地,遂获大胜。”报纸上还登出诗歌:“大刀大刀,雪舞风飘。杀敌头颅,壮我英豪!”
爱国情怀迸发出的激昂旋律
麦新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听到记者介绍大刀队一位19岁的战士陈勇德,一个人用大刀砍死9个鬼子、缴获13支枪,感到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酝酿着要创作一首融爱祖国、爱人民、爱抗日战士和恨侵略者、恨帝国主义、恨一切反动派于一体的催人抗争、团结御敌的抗日歌曲。1937年7月末的一天晚上,麦新从职业界救国会的集会场所回到家里,久久不能入睡,捧起萧红的《生死场》阅读,读着读着产生了创作灵感,麦新以火山喷发一样的爱国热情一气呵成写完歌词,又挥笔配上了慷慨激昂的曲谱,一首《大刀进行曲》就这样诞生了。《大刀进行曲》的原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第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歌曲副标题是“献给第二十九军大刀队”。短小精悍的歌词,铿锵有力的节奏,喊出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和英勇斗争的精神。
1937年8月8日,“国民救亡歌咏协会”在上海文庙成立,麦新与冼星海等人担任协会的常委会成员。当天,麦新在上海浦东大厦亲自指挥首次演唱的《大刀进行曲》,引起了强烈轰动,几千名群众自发而来,越唱越激动。麦新的指挥棒被挥断了,他就攥起拳头指挥。群众唱到激情处,竟不自觉地把原曲的第一句唱得有所变调,结果竟然显得更加勇猛、刚劲有力。麦新不禁感叹道:“还是群众唱得对,一开始用切分音符,这个节奏更能表现出对敌人的无比仇恨。”根据群众意见,麦新对歌词作了改动,并拿掉了“献给第二十九军大刀队”副标题,使歌曲更具有广泛性。《大刀进行曲》节奏坚决果断、曲调流利易唱,反映了那个时代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下劳动人民苦难的生活和呼声,也写出了当时的人民战争以及人们对光明前途的渴望。作为一首坚定有力的齐唱、轮唱的群众歌曲,表现了勇士们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战斗精神,抒发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后来,《大刀进行曲》发表在《大众歌声》第二集上,田汉通过百代唱片公司录制成唱片,很快就响彻全国,成为振奋民族精神、争取民族解放的号角。
时代强音响彻全中国
《大刀进行曲》之所以会取得巨大的成功,就因为它是从民族的、大众的、丰富的斗争生活中汲取创作源泉,又通过创作交还给大众,并给予大众以力量和鼓励,使他们为拯救自己的民族而斗争。歌曲没有过分追求歌词的文学性,而是以近乎口号式的呐喊,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一句作为首句,其居高临下的意味,勇猛之气、杀伐之声使敌人不寒而栗;作为尾句则显得干脆利落,不仅与首句相呼应,而且给人一挥而就、如同切瓜砍菜的快感。“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和“把他消灭”两句被重复,作为一种强调的处理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歌曲开始处的同音反复和“大刀向”3字上的逆分节奏,从容不迫、果断有力,如同战斗的号角催人奋进,也像是挥舞的大刀,锋利无比、寒光闪闪。“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一句,表现出的感召力和亲和力,犹如惊天动地的号角,向敌人发出战斗呐喊,向全国爱国的同胞发出战斗警报。它在摇旗呐喊,让全国的爱国同胞们觉醒起来,告诉所有爱国的中国人民全民族抗战的时期已经到来,不能再对日寇抱有任何的幻想,要想取得民族解放,必须拿起刀枪,勇敢驰骋沙场,与敌人拼搏到底。“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这种全国上下浩浩荡荡的抗战队伍、全民皆兵的阔大场面威震四海、鼓舞人心。歌词末尾“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冲啊”“杀”等歌词,更加富有战斗力,它不仅诉诸人们的视觉形象,还能唤醒人们的听觉。这样富有感召力的歌词,再配上与之意境浑成天然的旋律,简直是锦上添花,词曲配合相得益彰,使得革命者唱起来士气倍增,敌人听了后闻风丧胆。
《大刀进行曲》不仅响彻全国,而且奠定了抗日歌曲特有的凝聚民心力量的雄浑风格。它与《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战歌曲一起,形成了最响亮的时代强音。同时,《大刀进行曲》也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歌曲诞生后不久,世界反法西斯阵线42个国家曾在巴黎举行反法西斯大会,旅欧华侨在大会上演唱《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救亡歌曲,激情澎湃的旋律引起各国代表强烈共鸣,极大地坚定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必胜的信心。
《大刀进行曲》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激励着无数将士挥舞大刀,冲向烽火硝烟的战场。同时,歌曲也表达了全国人民积极参加抗战,军民团结勇敢前进,筑成铜墙铁壁的战斗堡垒,誓死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去的坚定决心。今天,抗日战争胜利已经80年,但麦新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和这首战歌背后的英雄故事必将代代流传,永久地回荡在中华民族的记忆里。
(作者:刘昊,单位:沈阳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