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当古老的晨钟叩响盛唐的记忆,暮春初夏的暖阳正为八百里秦川披上金色纱衣时,在西安城墙的青砖之上、秦兵马俑的肃穆军阵前、唐华清宫的皇家园林里,已是游人如织,其中不乏外国游客。
从沉浸式文化体验到便捷支付服务,从政策红利释放到国际旅游推介升级,陕西正以“古今交融”的独特魅力“引客入陕”。据统计,五一假期,西安上榜全国十大热门入境游目的地名单,入境游订单暴涨141%,舞剧《长恨歌》成为外国游客在陕必看旅游演艺。
解锁多元玩法
如今,陕西旅游对外国游客的吸引力不仅在于静态的文物古迹,更在于沉浸式的体验。在西安,游客可赴“唐宫夜宴”,学习唐代礼仪;登西安城墙,参与传统的开城仪式,沉浸式感受历史韵味;到西安碑林博物馆,跟着书法家研习汉字拓印,从每个笔画里读懂长安故事……
最近,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以“沉浸式唐风市井”标签成为西安文旅消费的新地标,游客在这里可以穿汉服、品唐食、游市井、赏演艺,体验一场穿越千年的盛唐之旅。在街区百艺坊旁,中国旅游报社记者看到意大利游客艾琳和4名同伴正在参与互动。她们和非遗传承人共同将颜料滴入特别调制的水中,待颜料成圈散开,经由细细的竹签悉心描绘,水面上便出现了一幅飘逸灵动的画。
接下来,艾琳和非遗传承人合作将丝巾四角展开并小心平铺,覆盖住整个画盘后将其放入加入颜料的水中,直至整张丝巾被浸染后拿出。“晾干以后,流畅的花纹便留在了丝巾上,这就是水拓。”艾琳兴奋不已,“西安对于每一个喜欢历史文化的游客来说,真是非常棒的选择。”
西安华清宫景区在创新打造文旅新产品的同时,注重为游客提供情绪价值。五一假期里,芙蓉湖畔的《长安诗会》别开生面,“白居易”与“李龟年”等唐代历史人物以诗会友,尽显唐代诗人豪迈浪漫,生动展现出盛唐国潮主题景区的魅力。来自德国的游客艾瑞克在《居易叹妃》互动演出中,理解了《长恨歌》背后的深情与惆怅。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丽山园铜车马博物馆VR体验区,总能听到不同语言发出的惊叹。法国游客皮埃尔一边听导游讲解,一边俯身观察号称“青铜之冠”的铜车马。栩栩如生的青铜骏马和各种造型精妙的青铜马具,让这位马术爱好者兴奋不已。在单独成馆的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博物馆里,通过参观历史影像和考古研究成果,还有铜车马发掘者袁仲一以及铜车马修复者吴永琪的访谈资料,皮埃尔对这种将发掘、修复的精彩故事呈现给观众的形式大为赞叹:“他们守护的不是文物,而是人类智慧的火种。”
提升服务品质
为了让外国游客在陕西享受更加便捷的旅游体验,目前,陕西各大景区已经实现了多种支付方式的全覆盖,包括银行卡刷卡、扫码支付以及现金支付等。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热门景区,还设置了专门的入境支付服务中心,为外国游客提供货币兑换、购物咨询等一站式服务。这些举措提升了外国游客的便利化和满意度。
“参观兵马俑是我多年来的梦想。中国对丹麦免签后,我就提前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境外融合服务平台’上订好了门票。”来自丹麦的游客艾达说。
为艾达讲解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双语讲解员郑絮斐告诉记者,艾达口中的平台是陕西省首个文博单位发布的方便外国游客支付的融合服务平台,外国游客在自己的国家就可以从线上预订门票、使用本币结算,到达现场后,可直接持护照排队进场。
在西安回民街的老米家泡馍点餐口,墨西哥游客西西莉亚正用手机扫码支付羊肉泡馍。西西莉亚告诉记者,她来中国前,墨西哥的旅游代理机构就帮他们提前下载好一些中国的支付应用程序,并绑定好外卡,以方便他们在中国消费。而陕西文旅单位也在一些重点景区开设了境外来宾支付服务中心,以帮助入境游客下载、绑卡或取现。
“10年前,我是在西安读大学。这次是带着家人一起来旅游,发现西安变化很大。”韩国游客朴豪文一家在西安城墙上一边远眺城市一边感慨,过去到中国需要办理签证手续,现在不仅免签停留时间延长了,而且景区便捷支付尤为方便,手里具有Visa、Master、银联等标识的境外银行卡持卡人可实现刷卡购票、快速入园。“我还买了城墙的文创小物件,准备带回去送朋友。”
华灯初上,夜游西安大唐不夜城的游客逐渐增加,在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的西安银行境外来宾支付服务咨询中心,几位外国游客正在咨询相关问题。该中心是陕西首个采用“服务中心+咨询中心”双中心模式建设的5A级重点景区支付服务示范点。中心可以提供货币兑换、外卡取现、零钞兑换、协助下载移动支付APP等服务,使支付体验更加多元化。
“去年以来,外国游客明显增多。为方便他们游览消费,街区现有的各类餐饮、文创商户近300家,都增设了外卡POS收银设备。”大唐不夜城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细节下足功夫
随着我国的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入境旅游热度不断升温。今年以来,陕西以“政策+航线+文化”组合拳,精准引导外国游客到陕西体验传统文化、观赏自然风光、品尝美味佳肴、感受中国飞速发展、了解中国日常生活。从东亚的福冈到欧洲的莫斯科,再到欧洲的米兰,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以“丝路起点”为纽带,通过高频次、定制化的旅游推介活动,将千年文化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旅游体验,为入境游注入强劲动能。
“相比往年同期,今年兵马俑的外国游客接待量翻了好几倍,我们临潼区旅游服务中心秦俑导游服务部的48名外语讲解员五一假期后一周的团都预约满了。”说着一口“陕味儿”英语、被“歪果仁”称为“Mr.Mountain”的导游岳保证靠讲解兵马俑被越来越多的网友关注,近期专门找他讲解的外国游客也日渐增多。
“今年很多外国游客直接通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境外融合服务平台’预订了门票。”岳保证说,“除了美国、韩国、澳大利亚的游客,好多中亚地区的游客借共建‘一带一路’的热度,‘组团’来西安旅游。”
记者走访西安多家景区发现,在语言沟通上,景区也下足了功夫。多家重点景区的工作人员参加了外语培训,能用英语、日语、韩语等与外国游客交流。华清宫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摆放着多语种宣传彩页、旅游线路图等,方便外国游客快速了解景区信息。工作人员能流利地用英语为外国游客提供外卡刷卡、移动支付开通等咨询服务。景区不仅提供多语种翻译耳机方便游客参观景区、观看《长恨歌》演出,还利用科技手段,如支付宝内置的“翻译服务”,可一键翻译成16种语言,帮助外国游客与商户交流点餐,打破语言障碍。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陕西将继续深挖免签政策和直航航线开通带来的发展潜力,用更有特色亮点的文旅线路,更具有针对性的文旅产品来满足更多外国游客的需求,带动入境游市场繁荣发展。同时,持续注重从便利支付到语言服务,再到特色文化体验,来统筹陕西重点景区精准服务外国游客,让外宾在“三秦四季,畅旅欢歌”。(本报记者 任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