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视野下中国博物馆发展趋势探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强调,“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探析文化强国视野下中国博物馆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博物馆发展选择
中国现代博物馆建设起步晚、起点高。1905年,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创建南通博物苑。1912年,蔡元培、鲁迅等推动筹建“国立历史博物馆”。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瑞金苏区创建中央革命博物馆,在延安创建民众教育馆、生产馆、时事馆。博物馆在发展初期便彰显出本土化特色。整体看,1905年至1949年为我国博物馆建设的起步阶段,一批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推动博物馆追逐新潮流,探索构建现代国家;1949年至2012年为重塑阶段,坚持中国特色,博物馆着力展示中华民族新纪元;2012年以来,博物馆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开始展示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新时代中国。百年来,探索建设现代化强国一直是博物馆发展的大方向。
展望未来,博物馆要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一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二,履行文化使命。博物馆要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始终成为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始终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其三,推动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中华文明标识映照着中华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养和文化基因,要做好展览,讲好中华文明标识的故事。其四,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培养与博物馆强国相匹配的文化大家。
区域博物馆高质量供给和服务优化
目前,我国已形成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衡的中国特色博物馆体系。但是,面对14亿人庞大的文化需求,一方面,一些大的、知名度较高的博物馆常常一票难求;另一方面,一些规模较小的区域博物馆还在努力生存,这反映出区域博物馆在供给数量和质量上的明显不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当下,增强区域博物馆高质量供给和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要关注4个方面。一是围绕文化带布局。2021年公布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基本散布在黄河文化带、长江文化带、珠江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上,围绕“原境”配置资源,会打破一些大馆对文物的垄断,有利于区域博物馆的均衡发展。二是围绕经济带布局。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作区、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作区、“一带一路”沿线将出现更多区域博物馆。三是推进规模化和差异化发展。首先要解决博物馆量的规模增长,还要避免同质化。四是推进优质资源直达基层博物馆。要优化智慧博物馆等平台建设,提升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
博物馆和旅游业深度融合
建筑大家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将江南印象与博物馆建筑融合,成为游客的“打卡”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在此背景下,推进博物馆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可为观众带来更多“诗和远方”的文化体验。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融合,要坚持以博物馆文化提升旅游品质,以旅游促进博物馆文化消费。二是推进“博物馆+百业”的融合。如通过“博物馆+网络媒体、影视”“博物馆+房地产、酒店、餐饮”“博物馆+文创”等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如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通过和航空公司、酒店和文创产业等合作,扩大了展览的溢出效应。三是提升文化业态品位。坚持全球视野,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生态圈和文化地标。四是推进科技和博物馆的融合,给观众带来独特的、智能的、多元化的观展体验。
成为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大学校”
博物馆要传承历史与启迪未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努力成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大学校”。
一是大众化。把所有人视为教育活动的对象,开展面向全年龄段和全体国民的全域博物馆教育。二是分众化。要兼顾教育的包容性和公平性,为更多小众群体提供服务。三是精准化。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配合国家重大节日、庆典、重大主题教育,为特定人群定制专题教育。如广西民族博物馆承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以新内容、新形式讲好民族团结的故事。四是多元化。突出社会教育活动的导向功能,同时让受众获得更多的信息和互动:通过多样化手段让文物“活”起来,例如线上线下相结合,线性的和非线性的相结合等;内容多样化,精品化和大众化兼具,并出现更多引起世界关注的经典展览;形式多样化,推动更多藏品和展览走进网络,实现云端看展。
打造国际交流的文化客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博物馆应积极打造成为彰显人际传播优势的文化客厅,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一要强化博物馆外交理念。博物馆人其实也是文化使者,上海博物馆持续推出“何以中国”“对话世界”“百物看中国”系列展览,在增强国际交流上进行了探索。二要主动参与博物馆的国际治理。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主动设置议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设立了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普及南京大屠杀历史,参加培训的学员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5000多人。三要积极开展文物交流。通过借展、互换展览、多地巡展等方式,盘活文物资源。要推进流失海外文物的追索和回归。四要做好服务保障。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建设了境外融合服务平台,支持24种语言、29种货币、39个国家和地区的门票预约服务。
(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审)
网站编辑:穆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