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家门口的党群“阵地”让幸福“推门可及”
赵海香
近年来,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便民服务为抓手,探索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新模式,着力把党的组织脉络延伸至社区基层,把党的阵地搭建在群众家门口。
突出党建引领,组织覆盖有形有效
“姨,我帮您把家里人的照片都存在通讯录里,这回他们打电话,您看照片就知道是谁了,我还把您手机设置了大字版,方便日常使用。”这是社区网格员主动帮助辖区老人解决生活难题的一个缩影。
西乌珠穆沁旗以解决居民群众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健全组织体系。旗委牵头成立联合党委,镇党委指导落实,社区兜底管理,动员共驻共建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实现发展共商、事务共管、难题共解,做到全局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加强队伍建设。在选优配强社区“两支队伍”的同时,吸纳在职党员、民警、物业人员、医护人员、志愿者等群体组建“红色服务队”,开展民意征集、服务代办、矛盾化解等工作,为居民提供更加精准、贴心的服务,建设功能多样、服务专业、人才聚集的“新家园”。创新工作模式。创新探索社区基层治理“135”工作法,将环境卫生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矛盾纠纷调解等民生“微实事”纳入议事日程,采取周一安排部署、周三共商共议、周五总结提升的方式,形成前期预警研判、中期应对执行、后期复盘总结的有机闭环,做到“琐事不出家门、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优化阵地建设,凝聚合力共建共享
“小区里自从有了便民餐厅,我经常带着孙子来这儿吃饭,这儿的饭菜干净、安全,每顿饭只要花上二十多元就能吃饱、吃好,节省了做饭的时间,孩子中午也能多休息会儿了。”住在党校花园小区的王奶奶感叹道。
西乌珠穆沁旗强化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持续建强服务阵地,为居民建设安全可靠、温暖舒适的“社区之家”。科学规划布局。按照“组织建在网格上、治理融在小区里、服务送到家门口”的工作思路,在居民需求集中、活动场所短缺的小区,以“有党旗、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制度”为标准,建设有特色、有温度、有服务的“红色驿站”,为辖区群众精准提供“一站式”服务,让居民不出小区就能找到党组织。提升服务功能。将党建引领与为民服务有机结合,将“红色驿站”打造成集党群活动、红色议事、便民餐厅、红色影院、棋牌娱乐、矛盾调解等功能于一体的“多用阵地”,搭建“一老一小”家门口的服务平台,做到大门常开、居民常来、服务常在。配齐便民设施。针对党员群众实际需求,在“红色驿站”配备休闲桌椅、电视机、无线网络、饮水机、急救药箱、充电宝、口罩、手套等便民设施和用品,为环卫工人、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取暖纳凉和居民休闲娱乐提供舒适港湾。目前,社区依托“红色驿站”开展民生服务、义剪义诊、政策法律宣传等活动200余次。
丰富活动载体,为民服务升级升星
“今天我们小区的‘红色驿站’举办新春送福活动,我们老两口闲来没事,来这儿热闹热闹,还收到了社区工作人员手写的对联,这年味儿一下子就浓了。”家住教育局家属楼的赵爷爷开心地说。
西乌珠穆沁旗充分发挥“红色驿站”阵地作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丰富居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活动载体。依托“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组织开展“喜迎春节”“欢度元宵”“端午安康”等大型主题文化活动,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合唱比赛、“社区邻里节”、“白马文化节”、“99号公路摄影展”等特色活动。深化宣传宣讲。发挥社区党组织牵头引领作用,组建“石榴之声宣讲团” “草原雄鹰宣讲队”“团结之花服务队”“小板凳课堂”等多支宣讲队伍,开展各类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抓实教育培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深入推进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交流互通工作,开设社区“普通话培训班”和“蒙语速成班”双语培训课程,开展书法写作、经典诵读等活动,并免费授课。同时,为更好地实现居民“家门口”就业,各社区以“一社一品”为载体,开设插花、面包烘培、母婴托育等培训班,帮助1200余人就业。
(作者单位:中共西乌珠穆沁旗委员会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