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白云区:以党建“红引擎”推动社区焕发“新生机”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白云湖街海苑社区依托广东兵工总厂中共支部旧址红色教育基地,入选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创建试点以来,白云区通过建强基层组织、传承红色基因、创新治理机制、构建宜居社区,加强党在城市基层的执政根基,以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营造出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家园。
建强组织体系,提升党建引领力
“条块结合”建强战斗堡垒。白云区建强用好“街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综合网格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责任区”五级组织体系,将支部建在住宅小区、商务楼宇上,推动“治理末梢”从社区向小区、楼门院、楼层推进。有机联结辖内驻区部队、石井中学、石井机械厂等单位组建社区“大党委”,实现组织共建、党员共训、阵地共享、活动共办、难题共解。
“精准滴灌”锻造社区工作力量。配强社区“头雁”,选派区直机关优秀干部担任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通过思想淬炼铸魂、精准培训赋能、师徒帮带壮骨、岗位履职强筋,全面增强党员干部能力素质。实施后备干部“青苗培育”行动,明确辖内大学生和入党积极分子名单,打造社区后备人才蓄水池。
“拓宽渠道”激发党员队伍活力。常态化组织“三人课堂”“邻里微党课”,培植党员精神家园。深入开展党员亮牌亮名亮身份和“双微双愿”活动,推行“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机制,推动在职党员向社区报到,完成帮扶慰问、环境整治等 “双微”项目。发动党员组建“堡垒力量”,解决社区群众“揪心事”“烦心事”。
传承红色基因,提升文化原动力
全方位挖掘红色革命史迹。积极对接党校高校、党史研究、文物管理等单位,征集广东兵工总厂中共支部文献资料、实物原件、影像资料。主动探访革命先烈后代,共同追忆谭天度、杨匏安、杨殷等革命先驱英雄足迹,通过制作英雄谱、访谈录重温红色记忆。
多场景呈现红色文化印记。深度挖掘红色资源,建成“广东兵工总厂中共支部”展陈馆,配套建设海苑先锋公园、云湖党建实践基地,打造国防教育线和红色动能线,创作系列广播剧《白云星火》、情景剧《铸造信仰》,构建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的红色文化矩阵。
沉浸式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发动老党员、退役老军人成立“模范讲师团”,深入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和英雄的故事。与大朗小学、云雅实验学校等中小学结对共建,共同培育“红色小小讲解员”,打造学校思政课新模式。
融合式发展文旅产业。依托“一心两线三站”红色文化矩阵建设红色教育研学基地,开发红色资源文创产品,设计发布海苑IP和LOGO,成功打造“升平社学旧址(含义勇祠)—广东兵工总厂旧址—白云湖公园(云湖学堂)”的“云湖印记”红色旅游线路,促进红色文化产业发展。
创新治理机制,提升治理协同力
推动小区治理精准化。借鉴百年前组建工人“十人团”的经验,挖掘社区党员、楼栋长、志愿者、热心群众、商户等分片区、分领域组建社区治理“十人团”,通过“日常敲门话家常、定期走访寻民意、组织活动细观察、社区发展大家谈”等形式,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推动网格治理精细化。推进社区网格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立网格便民联系点、微信服务群,明确网格服务事项清单,做到群众有需求、网格有回应。坚持专兼结合选优配强网格员,组建“1+1+5+N”网格服务管理团队,实现基层治理触角向微观单元延伸。
推动社区治理信息化。整合人、屋、车、场、网等基础数据信息,建设社区治理智能指挥中心平台,示范推进海苑区域“4G+蓝牙”联网式门禁试点,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管理全链条。
厚植民生福祉,提升红色家园吸引力
搭建全周期保障的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延伸点,实现医疗卫生、养老托育、儿童活动、文体活动、政务服务、社会救助一站式全链条服务。做实做细“七好民生工程”,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畅通党内关怀帮扶渠道,加强对军烈属、革命“五老”人员、革命后代、因公牺牲党员干部家庭的关心关爱。
打造全区域“绿美”宜居社区。积极响应“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号召,沿石井河新植生态绿地,因地制宜打造“四小园”生态景观,鼓励居民群众通过阳台植绿、庭院绿化等方式建设 “绿美微单元”。高标准推进容貌示范社区创建,升级改造白云湖大道、金宝路,推进石沙路1951号院等老旧住房小区改造,让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涵养全方位互助的社区文化。创新“社工+慈善+志愿服务”模式,常态开展“睦邻友好日”社区邻里互动公益集市等便民活动。设立海苑社区慈善基金,建立慈善超市,惠及低保、特困家庭。将党的组织优势深度融入商圈发展,利用石井国际商圈附近闲置物业打造集政策宣讲、就业咨询、人才沙龙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人才驿站,建立“社区+商圈+党组织+商户”的商圈“十人团”,激发商圈治理与产业发展的双重活力,激活社区发展新引擎。
(中共广州市白云区委组织部 供稿)
网站编辑:穆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