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第十三卷《无尽的思念》和第十四卷《难忘的地方》(均由学习出版社出版)收录作者一百多篇文学作品。其中,多篇作品曾发表在《人民日报》等全国性报刊上,以真实感人的文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时代的精神风貌。
不留遗憾游虎丘——最忆是苏州之三
王开忠
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可见虎丘的景致之美非同一般。古人都留话了,为不留遗憾,还是决定游一次虎丘。
披着细雨,走向虎丘。
雨幕之中,游人如织。朵朵雨伞开向虎丘,在无声中诉说着对虎丘的向往。
虎丘有多个山门。“头山门”是第一景,为元代建筑,坐北朝南,门殿黄墙黛瓦,殿额悬“古吴览胜”匾,大殿中门两旁嵌隶书门联:“水绕山塘笑旧日莺花笙歌何处;塔浮海涌看新开图画风月无边。”文字漂亮,字意更好。
站在虎丘头山门前,一眼看到隔河照墙上嵌有“海涌流辉”4 个大字,它让我想起虎丘悠久的历史。虎丘原名海涌山,据说在远古时期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点点绿岛矗立,其中虎丘山最为矮小,每当潮起潮落,虎丘也就时而涌现,时而隐没,远远看去,若沉若浮,若有若无,所以称为“海涌山”。风平浪静时,大海与蓝天连在一起,虎丘山像一颗灿烂的明珠,镶嵌在浩渺无际的碧波之上。那么,为什么“海涌山”后来又改称为“虎丘”呢?相传在 2400 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楔李大战中,不慎受伤,不久死去,他儿子将他葬于虎丘,葬后三日,有只白虎一直蹲在山上,所以改名为虎丘山。
进入殿内,只见“虎阜禅寺”4个红底金字高悬,正楷字体,很有骨力,颇见书者的功力。原来此为康熙御笔,字框镶有金色龙纹花边,帝王气派不同凡响。
走进虎丘景区,顿觉肺腑生香,道路两边摆满簇簇花丛,沿着石阶一路朝上开放。虎丘山树也多,有的冠盖如云,有的笔直参天,有的盘若茕龙,有的花朵满枝,很多树龄都在一二百年以上。行进在花木丛中,令人神清气爽。没走不远,就见到第二景海涌桥,桥下的石头被水流冲击得非常光滑,可以想象当年海涌的磅礴气势。
第三景便是断梁殿,俗称“二山门”。此山门粗看也就是普通的山门形式,但是在门内仰头一看,发现此山门的正梁是断开的,有明显的接缝。内行人都知道,中国古代建筑的正梁最为重要,整个屋顶的负重都靠它。但是这里却是断梁。断梁不同于无梁,如南京灵谷寺的无梁殿其实是穹窿顶,原理如同石拱桥。断梁则不同,细看断梁殿,会发现从正梁之下生出 24 根“琵琶木”,把整个屋顶的重量分解到立柱和墙体上,构思极其巧妙,从中可以看出建筑师技术的高超。据说这样的建筑全国仅此一家。
向上行走几十步,便看到一口井,名叫“憨憨泉”。风雨千年,井口边缘被磨得圆润光滑,探头可见井底有水。传说梁代有个著名的高僧叫憨憨,当初患有眼疾,虎丘山方丈可怜他,收他做一个挑水和尚。挑水的路很远,有一次他挑水途经这里感到很累,就坐下休息,不知不觉睡着了,梦中见到一位高僧对他说,这里有一个泉眼可通大海。醒后他就用双手到处触摸这片土地,摸到了一些青苔,他想有青苔就说明这地下可能有水,于是他用挑水的扁担在这里挖,挖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泉水涌了出来。憨憨很高兴,喝了一口泉水,没想到眼睛突然明亮起来。后来,人们把他挖的这口井取名为“憨憨泉”。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位憨憨高僧值得人们铭记。
我们踏着青石板而上,见到路边的岩石上刻着“试剑石”三个大字。只见一块方长而椭圆的巨石从中部裂开一道六七厘米宽的缝,如剑斩一般。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为了争霸天下,召来当时最有名的铸剑师干将、莫邪为他铸剑。宝剑铸成那天,莫邪提着“莫邪”剑来到了虎丘山,将此剑献给了阖闾。阖闾为了试其剑的锋利,对着这块石头手起剑落,就将这块石头一劈为二。传说毕竟是传说,传说之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事实上,这块石头是典型的凝灰岩,大海试剑石的遗留物,久经风化,裂成一条大缝,酷似剑劈。古人将其编成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让人去想象,倒也无可厚非。
试剑石
继续前行,走到石阶尽头,看见一座墓,名叫“真娘墓”。此墓建于石上,庄重而高耸。传说真娘本名叫胡瑞真,北方人士,安史之乱时,逃难到了苏州,无依无靠,被迫堕入青楼。真娘才貌出众,善歌能诗,但洁身自好,卖艺不卖身。她后来被一个财主看中,至死不从,上吊自尽。这个财主很受感动,为她修坟立碑,并立誓今生再不娶妻。再向前走,便是一片开阔地,边上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叫作“千人石”,石壁左侧有一小圆门,上写“别有洞天”4字,右边陡岩峭壁,在刀削般的岩石上赫然写着“虎丘剑池”4个红色的大字。字体刚劲有力,形逸洒脱。据说这4字出自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之手,后因年久,石面经风霜剥蚀,“虎丘”二字断落湮灭。明人刻石名家章仲玉照原样重刻,故有“假虎丘真剑池”之说。
虎丘的剑池很有盛名。传说吴王阖闾墓葬于此。史书记载,吴王征用了上千名壮年男子为其修墓,完工之日,残忍地将千余人全部杀死灭口。当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如今细看这千人石,上面条条殷红,人说是当年血流的痕迹。
剑池不算太大,约 60 平方米、5 米多深。剑池水清见底,有几块巨石立于中央,虽不见流水潺潺,但岸边鸟鸣声声、林木繁茂,却是修身养性好去处。
离开千人石,向西走便来到了“第三泉”。相传唐朝时,被封为“茶圣”的陆羽在贞元年间来到虎丘,挖了一口井,以这口井中的泉水作标准对比各地水质,写了我国第一部《茶经》,由于井水清冽、味甜,被陆羽命为“第三泉”。这泉水四周石壁呈赭色,纹理天然,秀如铁花,所以取苏东坡“铁华锈崖壁”诗句,又称它为“铁华崖”。
从第三泉的石阶向上,顺路向西再向北绕道而去,便看到一座塔掩映于山影绿叶中,时隐时现。一路上,奇山怪石应接不暇,清风拂面,鸟语啾啾。走到高塔护栏外,一下子怔住了,只见塔身由青砖砌成,斑驳的塔壁,布满了岁月的沧桑。塔身向东北微微倾斜,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但依然精神矍铄,昂首挺立。
虎丘塔
毫无疑问,这便是虎丘塔了。虎丘塔又叫云岩寺塔,初为木塔,建于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后被焚毁。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重建,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建成,塔顶毁于雷击,遗留的塔身高 47.7 米。塔身呈现八角菱形,分为七层,每一个面上都有一扇门,可谓一步一景,八面玲珑。塔身全部由青砖砌成,有些青砖已年久破损。由于塔基的土质结构不均,从明代开始,塔身便开始向北偏东方向倾斜,塔尖倾斜 2.34 米,塔身的最大倾斜度为 3 度 59 分。据专家推测,由于塔的基岩在山的斜坡上,填土厚薄不一,故塔未建成就开始倾斜。随着时间的推移,倾斜角度缓慢增加。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千年古塔固本强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久久凝望虎丘塔,确显老态龙钟,不免让人牵肠挂肚,心中一阵暗伤:在岁月的侵蚀下,什么东西能屹立永远呢?今天的修补抢救不过是结局前的一丝短暂的残存气息罢了;世界万事万物有盛有衰、有始有终,没有永远地存在,只有永远地更替,这便是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同时,永恒的东西是不美的,因为它不存在生命轨迹,而生命的残缺正是美的体现。这样看来,虎丘塔的残砖斜体也算是美得瑰丽了。
进而,我又想到杭州的雷峰塔。这座虎丘塔曾和雷峰塔并称为“江南二古塔”,但雷峰塔早已倒塌,而这座矗立在虎丘山巅的千年古塔依然顽强地耸立在世界东方,忠实地看守着中华儿女的文化长河,其精神不值得歌颂吗?由此,我为它而骄傲!
1986年4月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