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理论强党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体系
    发表时间:2024-04-24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叶本乾 赵媛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对我国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和重要论述,比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系统全面,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构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部分,为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必须加以贯通理解、深刻把握、坚决落实。

      新发展阶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依据。正确认识和准确研判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确保决策科学、施策精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宝贵历史经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历史进程的一个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深刻回答了我国“现在何处、走向何方”,构成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认识基础和现实依据。只有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科学内涵,才能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把握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重大使命任务,坚定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底气,进一步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自觉性坚定性。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发展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作为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问题,集中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发展着力点,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内涵的丰富和提升,也是指导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指引。其中,“创新”发展理念注重解决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问题,“协调”发展理念注重解决高质量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理念注重解决高质量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理念注重解决高质量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理念注重解决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征程上,只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引向深入,就一定能不断促进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走好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作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这一重大决策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体现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破解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之问的战略基点。其核心要义就在于充分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完备产业体系、丰富人力资源、强劲发展韧性等突出优势,培育挖掘扩大内需市场,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把发展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主动将国内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坚持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实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新征程上,只有既立足国内,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又联通国际,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才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提升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标准。随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主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实现了生产力“质”的跃升。从基本内涵来看,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以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和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高效协调的生产力质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展现出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协调化等发展优势,为开辟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深刻影响着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发展方式粗放、三大结构性失衡、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渐凸显,这些问题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突出表现在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无效供给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这就决定了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切实处理好供给与需求两者的辩证关系,既要在扩大内需、构建新发展格局上持续发力,也要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重要举措、主攻方向。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从而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经济发展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共存并重。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质变推动形成新的量变,新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催生新的质变。质的提升为量的增长提供持续动力,量的增长为质的提升提供重要基础,二者相辅相成。高质量发展,既要求在规模、程度和速度层面上连续的、逐渐的“量的合理增长”,也要求在结构、质量、效益层面上有根本性、飞跃性的“质的有效提升”。一方面,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高质量发展不是放弃增长,而是坚持稳中求进,力求更高水平、更有效率的“量的合理增长”,从而保障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保障经济循环畅通,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为实现“质的有效提升”积累重要物质基础和支撑。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关键发展阶段,实现“质的有效提升”是题中应有之义。如果只是简单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单纯数量扩张并没有出路,只有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坚持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才能形成全国上下竞相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局面和强大合力。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目的引领方向、汇聚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并提出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始终焕发出强大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把人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并以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归宿,始终致力于实现人民的自由解放和幸福安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诸多论述深刻阐释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归宿,彰显出深厚的为民情怀。这决定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实现高水平安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长期以来,我们党统筹发展和安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实现了发展与安全的有机结合、良性互动。高质量发展同样也离不开稳定、安全的发展环境,这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兴衰的基本前提。新征程上,我们既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利用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运用高质量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又要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互为条件、彼此支撑、相得益彰。(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强国使命任务的逻辑理路研究”(SC22ZDYC28)阶段性成果]

    网站编辑:王寒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