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理论强党
    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文明观
    发表时间:2023-05-30 来源:大连日报

    洪晓楠 王犇

     

      在今年3月15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的主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更高维度的文明视野中,系统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中国文明观,深刻揭示中国文明观的世界意义,充分彰显中国文明观的时代价值,具有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繁荣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深入阐释中国文明观的系统性、普遍性和时代性三个重要特征,是把握全球文明倡议重大意义的关键。

     

      四个“共同倡导”集中表达“中国文明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四个共同倡导”各有侧重又相互贯通,系统诠释了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内涵,是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中国文明观的集中表达。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出世界文明多样性与共同性的辩证统一,是中华文明中“和而不同”理念的当代运用,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双重保障。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本质属性,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包容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性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前提。不同文明之间呈现出的差异性使其在与其他文明接触时自然会产生冲突与排斥的趋势,但这种差异性并不是绝对的,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价值的追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就是要在多样性中找到不同文明之间的共通性,以不同文明的“最大公约数”引领世界文明的共同发展。

      “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与“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体现出世界文明地方性与全球性的辩证统一,展现出中国文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宏大情怀,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打造双重动力。文化传统是现代化的木本水源,一种文明要在全球现代化浪潮中寻求文化身份或文化认同,就必须重视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传承和创新。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来看,充分挖掘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个文明保持其独立性和独特性的关键所在。同时,一种文明的发展不应以破坏甚至毁灭其他文明为代价,而应与其他文明一同创造多元开放的全球文明新秩序,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同时,通过交流、对话、合作,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互相借力,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长远发展。

     

      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倡议中提到“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表述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发展方针从中国“一国”上升到世界“各国”,将中国方案推广到了世界范围,实现了中国文明观从特殊性到普遍性的跃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深刻阐发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意义。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到“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再到“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直至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以党代会的形式确认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发展方针地位。此后,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回顾过去10年,不论是讲中华传统美德、传统文化、中华文明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针的着眼点都是在为中国文化谋出路,为中国式现代化谋发展,是关乎中国一国之事,具有基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而在这次讲话中,中国首次向世界各国发出倡议,诚恳呼吁世界各国重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深刻揭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发展方针具有促进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普遍意义。

      中国文明观能够实现从特殊性到普遍性的跃升,一方面体现出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表明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地方的限制,越来越成为世界文明中的一个关键变量,正因有如此深厚的文化自信作支撑,我们才有底气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重要原则,表明中国愿与世界各国携手同行,“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的立场与决心。

     

      以“中国文明观”回答一系列现代化之问

      本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一系列“现代化之问”;而纵观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现代化的进程与文明的历程齐镳并驱,现代化的方向与文明的走向一脉相连,世界各国对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人类文明的兴衰休戚与共。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之时,应运而生的全球文明倡议从文明观的高度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以中国文明观有力地抨击了西方文明霸权,彰显出重建世界文明秩序的中国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现代化是不可逆的历史潮流,但现代化的路径却是可选择的。以中国文明观回答这一系列“现代化之问”,就是要共同富裕,要物质精神协调发展,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合作共赢,要立足自身国情自主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探索各具特色现代化之路,形成各有特质的地方文明,其结果应该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依存,紧密联系。中国文明观所蕴含的“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理念是对文明冲突论片面强调文明异质性的超越和升华,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更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提供了强有力的辩护。

      倡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再次提到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这是中国文明观的一贯立场;同时,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强势文明对弱势文明的霸权扩张和话语垄断现象愈演愈烈,破坏了世界文明秩序,也造成了世界文明生态的失衡。倡议中特别指出“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这一点直接批驳了西方国家将自己所谓的“普世价值”进行全球“推销”的霸权主义行径,批驳了“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错误观点。这一正一反两个维度的表述体现出中国文明观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既有一以贯之的基本立场,也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基本的价值遵循,展现出中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为世界谋大同的高瞻远瞩与大国担当。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DUT22RW3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分别为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

    网站编辑:王寒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