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理论强党
    团结奋斗推进民族复兴伟业
    发表时间:2023-01-13 来源:内蒙古日报

    高晓焘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各族人民的团结才会有最可靠的主心骨,各族人民的奋斗才会有最明确的坐标系

      团结奋斗,既是我们党开创伟大事业的奥秘所在,更是未来继续推进民族复兴的制胜法宝

      弘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万众一心、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团结凝聚力量,奋斗开创未来。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新征程上,我们要积极响应这一伟大号召,以更加紧密的团结、更加顽强的奋斗,把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奋斗最可靠的主心骨

      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伟大奋斗精神的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但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各界仁人志士奔走呐喊、接续探路,均告失败。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一个坚强有力、拥有科学理论指导的领导力量,未能凝聚起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伟大力量。最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用奋斗、牺牲、成就赢得了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信任。翻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赢得伟大胜利的历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只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

      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和推进了救国大业、兴国大业、富国大业、强国大业,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从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到今天已成为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将自身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各族人民的团结才会有最可靠的主心骨,各族人民的奋斗才会有最明确的坐标系。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越是接近伟大目标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在新征程上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就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汇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

      团结奋斗,既是我们党开创伟大事业的奥秘所在,更是未来继续推进民族复兴的制胜法宝。百年来,我们党靠团结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创造了人间奇迹,未来还要靠团结奋斗奋进新征程、取得新胜利。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巩固和加强党的团结统一。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需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尤其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历史和实践证明,团结是有核心的团结,没有核心就团结不起来,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实现历史使命、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更加需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必须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实现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确保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得到深入贯彻落实,确保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和重大决策得到坚决执行,才能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坚持人民至上,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人民视为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持为人民幸福而奋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惟其如此,才能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激发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凝聚广泛共识,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历史一再证明,我们党团结最广大人民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战胜一切困难、不断赢得胜利的强大力量源泉。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要继承好、运用好这一重要法宝,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

      团结和奋斗是内在统一的,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道路、一个共同目标,如果没有巨大的号召力和无限的光明前景,不足以吸引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团结奋斗、矢志不渝。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如此伟大的领导力、感召力、凝聚力,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和光辉胜利,说到底就是因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是千百万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二十大就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制定了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确定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我们要大力弘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着力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在为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幸福生活的不懈奋斗中推进新时代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万众一心、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团结才能胜利,奋斗才会成功。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奋进的号角,摆在我们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只要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内蒙古日报》2023年01月12日

    网站编辑:王寒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