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理论强党
    坚定信心 迎难而上 真抓实干 对话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周文
    发表时间:2023-01-11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本报记者 郝思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必须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积极的心态、坚定的信心、主动的作为,是实现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战胜困难的重要力量。本报就此推出访谈——

     

      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

      记者: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只要笃定信心、稳中求进,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在您看来,我们的信心和底气来源于哪里?

      周文:信心和底气,首先来自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是我们成就伟业最可靠的主心骨,能够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这是中国经济航船行稳致远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能够有力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冲击,这是中国经济航船行稳致远的根本制度保障。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关键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善于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有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把握新机遇的能力,能够着眼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在任何困难挑战面前保持战略定力,让宏观政策坚持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在平稳增长中实现转型升级。

      信心和底气,来自稳定的经济基本面。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不仅具有“大块头”,也具有应对不确定性和困难冲击的超强韧性。庞大的人口基数、宽广的国土空间、巨大的经济体量、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赋予中国“超大规模”优势。现在,内需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随着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我国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使我们有更强的抗外部冲击能力,让经济基本面稳如磐石,足以抵抗大风大浪、避免大起大落。同时,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我们要把握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的大势,把握我国发展仍具有的诸多战略性有利条件,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信心和底气,来自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正确认识。过去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当前,我国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就业物价基本平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我们应当从这些机遇和成绩中,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潜力和希望,对未来的发展抱有坚定信心和良好期待。今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挑战越多、困难越大,越彰显出坚持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逻辑,中国经济也正在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来对冲前进路上的一切不确定性。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如何理解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要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

      周文: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加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影响。把风险挑战找清楚,把困难问题查明白,不是为了吓阻发展信心,更不是给不作为、不进步找借口,而是为了调整好心态和方略,谋划更睿智的应对方式,激扬更坚定的发展信心。英国作家狄更斯写过《远大前程》,也写过《艰难时世》,这两个概念看似相距遥远,但现实中它们往往就是统一体。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困难,但困难是永恒存在的。要从艰难时世走向远大前程,归根结底,唯有信心和奋斗。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坚定信心,任何艰难曲折都不能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对待当前经济形势要全面辩证地看,既要看到数据升降之“形”、市场变化之“态”,更要把握长期发展之“势”。

      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放眼世界,过去三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4.5%左右,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成绩单”弥足珍贵。中国经济是在经历风雨中发展起来、在应对挑战中成长壮大,只要我们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就一定能够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推动中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各项稳增长政策叠加发力,释放出稳经济促发展的信号。广大市场主体和干部群众紧锣密鼓投入复工复产,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充满斗志的拼搏状态,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推动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只要14亿多中国人团结一致,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勇往直前、攻坚克难,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

     

      以党的坚强领导为根本保证,把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内嵌到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记者:信心底气,离不开对做好新形势下经济工作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做好经济工作重要经验及时进行总结,不断深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是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项重要内容。这些规律性认识,既是对新时代我们党经济工作宝贵经验的总结,也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思路。您如何理解其中一以贯之之处?对当前做好工作有怎样的启发?

      周文: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六个坚持”: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四个必须”,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五个根本”。“六个坚持”“四个必须”“五个根本”相互贯通、有机统一,蕴含着发展观,也体现方法论。

      坚持党的领导一以贯之。从2020年强调“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到2021年“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再到2022年“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这一红线贯穿始终,是统领,是关键。中国经济是一艘巨轮,体量越大,风浪越大,掌舵领航越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当前,推动经济持续复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振兴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风险等各项任务都很艰巨,处于攻坚克难的重要时刻。以党的坚强领导为根本保证,把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内嵌到发展的每一个环节,经济蓬勃向上就有了动力源泉,发展潜力、改革红利也将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

      坚持高质量发展一以贯之。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党的十九大以来,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聚焦当下、也是着眼长远,是应对挑战、也是主动作为。越是面对艰险、爬坡过坎,越要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决心,有力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同时,要深刻认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加快落实稳住经济各项举措,着力提振信心、注入动能、稳定预期,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坚持稳中求进一以贯之。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越是面对风高浪急的挑战,越要牢牢把握好这个总基调,这是我们党驾驭经济工作成功实践的重要经验,也是复杂形势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工作始终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并针对当年经济工作作出新的完善和总结。2021年强调“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2022年提出“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把实践作为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标准”,党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其内涵,在对规律的把握中打开工作新局面。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困难和挑战,稳是主调,是大局,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进是方向,是目标,没有进,就不会有真正的稳。稳与进相辅相成,要用全面的、系统的、辩证的思维看待二者关系。

      坚持系统观念一以贯之。经济社会体系是一个普遍联系、多维多元的复杂系统。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重要的方法论。在领导各项工作时,我们党始终注重综合平衡、总体谋划。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明确提出“六个统筹”,强调“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引,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和推动工作的优良传统。实践充分证明,坚持系统观念,在工作中就能做到全盘谋划,整体思考,综合研判,自觉贯通历史和现实,主动联系国际和国内,灵活结合理论和实际,得出科学的预见和结论,做到未雨绸缪、把握主动,精准施策、正确应对,从而稳中求进,行稳致远。

     

      自觉用高质量发展要求检验思想作风和工作成效,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发展思路的大转变、发展本领的大增长、发展质量的大提升

      记者:党的二十大要求领导干部不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新征程上,各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尤为重要。在您看来,领导干部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有哪些主要着力点?

      周文: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分析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就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发展都要体现高质量的要求,等等。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用高质量发展要求检验思想作风和工作成效,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发展思路的大转变、发展本领的大增长、发展质量的大提升。

      从讲政治的高度做好经济工作。政治过硬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善于洞察经济活动的政治后果,善于从讲政治的高度思考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到经济工作各方面。在实际工作中,要紧密联系具体实际,既解决老问题,也觉察新问题;既解决显性问题,也解决隐性问题;既解决表层次问题,也解决深层次问题。要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化能力。做好经济工作,必须有专业化能力支撑。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学习和调研,提高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坚持全球视野,做到厚积薄发。要结合经济工作需要来学习,既要钻研宏观,又要熟悉微观,不断提高领导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要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前沿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等的变化趋势,了解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最新发展。提高领导经济工作能力不是只懂经济学知识、科学知识就够了,还必须学习历史知识、厚植文化底蕴、强化生态观念。

      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法治化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必须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要改变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的办法,改变用超越法律法规的手段和政策来抓企业、上项目推动发展的办法,改变采取陈旧的计划手段、强制手段完成任务的做法。要依法办事,更加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依法治理经济,依法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问题。

      不断提高统筹协调能力,增强防范化解风险本领。迈入新征程,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错综复杂,必须把难点和复杂性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种风险想得更深入一些,把各方面情况考虑得更周全一些。要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运用辩证法,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提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要强化风险意识,常观大势、常思大局,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做到未雨绸缪。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始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和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在坚决斗争中赢得战略主动,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中国纪检监察报》2023/01/10 

    网站编辑:王寒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