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理论强党
    源头活水何处来——谈坚持问题导向
    发表时间:2023-01-04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源头活水何处来——谈坚持问题导向

    (“六个坚持”谱新篇系列谈④)

    董振华

     

      编者按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更是实践的起点、创新的起点。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根本要求,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100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党的二十大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军号角。我们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也明显增加,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敏锐眼光,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不回避、不躲闪,瞄着问题去、迎着问题上,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1992年1月21日,邓小平在深圳参观中国民俗文化村。(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五百里井冈层峦叠嶂,气势磅礴,在罗霄山脉中段的八角楼里,一根陈旧油灯里的灯芯穿越时光隧道,闪耀着光芒。

      90多年前,就是在这豆大的火苗、微弱的光亮下,毛泽东思考着适合中国革命发展的道路,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回答当时“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终于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把中国革命引向了胜利。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六个坚持”,集中概括和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六个坚持”中,“坚持问题导向”是一个重要方面,既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和直面问题的实践品格,也内在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只有把坚持问题导向贯穿发展始终,才能更好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发现、分析、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但是只有那种真正把握住了自己所处时代的脉搏、深刻体现了自己所处时代的时代精神的哲学,才能够给人类实践以正确指导,推动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问题,准确地把握并解决时代问题是思想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任何哲学研究都必须对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境遇、价值诉求等层面凸显出来的矛盾与问题进行深度的研究、审视与批判,要在思想性与时代问题的互动对话中完成,就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强化问题意识,正确审视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与困境。

      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毛泽东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认识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矛盾普遍存在,问题就普遍存在。因此,只要在社会中生活和存在,就不可能不遇到问题。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矛盾运动永无止境,因此,问题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

     

    毛泽东在八角楼油灯下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提供)

     

      坚持问题导向是我们党的重要历史经验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把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带向一个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善于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925年,在大革命刚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第一句话就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问题意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才能够独立自主地思考自己的政治路线和革命路线,达成了国共合作和统一战线。但是由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大革命的失败,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就不能掌握革命的方向。我们党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口号,着手解决我们自己的革命武装力量问题,以革命的武装力量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力量,从此中国的革命就有了武装力量基础。20世纪30年代,“左”的思潮在党内泛滥,对我们的革命事业造成巨大损失,毛泽东又振聋发聩地指出,要反对本本主义,走自己的路,终于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长征之后,为了总结我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毛泽东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重点解决思想路线问题。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抗日战争时期,中日两国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危急存亡之际,我们党领导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民党再度合作,团结抗日,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取得了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延安整风,从本质上就是一场马克思主义的普及运动,为革命的最终成功奠定了思想方法的基础。

      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中,所进行的端正思想路线,重新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这也就是进行一个思想方法的彻底拨乱反正。有了思想路线彻底的拨乱反正,才有了我们的组织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才有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新局面。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都是基于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根据新时代面临的突出问题,做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论断,我们已经从着重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转向重点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定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坚持问题导向是解决时代课题的突破口

      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竭动力。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面临着许多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能有效破解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难以推进。

      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敢不敢于正视问题,善不善于发现问题。问题不是头脑的想象,而是现实的生活。生活是群众的事业,面向实际就是要面向群众。只有深入群众,才能够真正了解实际,才能够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也才能够真发现问题和发现真问题。

      实际只能在群众的生活中间,只有深入群众,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去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同真正明白实情的各方面人士深入沟通讨论,才能不让主观的想象代替客观的事实,才能不让欺上瞒下的谎言遮蔽真相,让老百姓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只有这样,调查研究得出来的结论才可能是切合实际的、可行的、有用的。也只有广泛的、深入的“到群众中去”进行调查研究,才能找到“一切为了群众”的正确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才是真正完全“从群众中来”的,也只有这样的政策和措施才能够切实有效解决问题。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就要一茬接着一茬干,干出来的都是实绩,广大群众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朝令夕改,那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如果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再好的方针、政策、措施也会落空,再伟大的目标任务也实现不了。抓落实,就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狠劲,发扬钉钉子的精神,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2006年1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曾形象地指出:“抓落实就好比在墙上敲钉子:钉不到点上,钉子要打歪;钉到了点上,只钉一两下,钉子会掉下来;钉个三四下,过不久钉子仍然会松动;只有连钉七八下,这颗钉子才能牢固。”

      就当前中国的现实而言,现在,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前所未有。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雄伟壮美的“井冈红旗”雕塑静静伫立在井冈山的崇山峻岭之中。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坚持问题导向以创新理论指导创新实践

      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创新实践中,结合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许多重要发展,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创新实践,我们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而且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智慧”。由于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本身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问题得出的科学结论,因而研究和整合这些理论成果,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极为重要的途径。

      以创新理论指导创新实践,必须关注时代问题。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剧烈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概要地说,我们已经从马克思生活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发展到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从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从资源近乎无限供给的时代进入到不可再生资源极度短缺的时代,从世界市场初见端倪的时代进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从工业时代进入到信息时代。与之相伴而生的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人口危机、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生态危机、贫富分化,不仅是影响和决定着当今世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而且也是影响和决定着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与时俱进,我们必须关注和为探索解决这些时代课题作出思想贡献。

      以创新理论指导创新实践,必须面向中国现实问题。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于我们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全部实践,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化的不竭动力。当代中国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许多问题交织叠加。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能有效破解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难以推进。因此,我们要在直面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网站编辑:白梦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