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理论强党
    用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把“金钥匙”
    发表时间:2021-03-03 来源:四川日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第四专题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要求,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学习第三卷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并贯穿到各项工作全过程。

      □丁当

     

      坚持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

      ●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集中体现在对人民的情感、对人民的信仰、为人民的担当。把握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把握了第三卷的精髓要义,就把握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密码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以百姓心为心,既是我们党的初心,也是我们党的恒心。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集中体现在对人民的情感、对人民的信仰、为人民的担当。

      看该专题的四个标题,《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赤子情怀和使命担当跃然纸上;看该专题的内容,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更是洋溢在字里行间。当然其它专题也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第三卷与第一卷、第二卷的共同点,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条红线一以贯之,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

      通过学习第三卷,能够深深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贯通在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生动实践中,这种对初心的执着坚守、对历史的高度自觉,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彰显着人民情怀、人间大爱;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执着追寻初心、担当历史使命的过程中,创立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了这个初心和使命,就把握了这一思想的精神原点、逻辑起点和价值支点,就把握了第三卷的精髓要义,就把握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密码。通过学习三卷,我们必须深深体悟总书记本人对初心的坚守、对使命的担当,从而不断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坚持人民情怀的执政本色

      ●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矢志不移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最新教材和生动实践。该专题收录的四篇文章充盈着习近平总书记浓浓的人民情怀和责任担当。

      在《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着重介绍了中国发展道路等问题,强调中国发展道路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指出:“中国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走这条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紧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通过学习,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底色,也是我们党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在《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说到底是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批评和建议,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通过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人民利益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立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原则性的问题。党员干部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价值追求,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

      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回溯历史,深刻揭示了伟大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强调“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对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他提出“一个牢记”“三个始终”的明确要求: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通过学习,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就能凝聚起众志成城、改天换地的磅礴伟力。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矢志不移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一文中,面对意大利众议长菲科的疑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装着全国人民却唯独没有自己,这种“无我”的状态,是一个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承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昭示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坚定信念,为中国共产党人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全党树立了坚持人民至上的光辉典范。

     

      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归

      ●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鲜明的理论品格。人民性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深化了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认识

      始终同人民群众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鲜明的理论品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人民性这一理论品格的最直接表达,传承、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思想,蕴含了其对人民的真挚情感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人民性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社会历史观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如何认识人民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一文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创造性地彻底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这一重要论述必将指引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史观,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人民性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根本特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一文中指出:要“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重要论述必将引导党员干部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人民性深化了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认识。人民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唯物史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文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一重要论述必将引导党员干部坚持和深化对唯物史观的认识,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点、价值支点,也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和“担当”,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的鲜明特点,是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表现在理论和实践两种形态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在理论形态上形成了严密而系统的观点,如在战略层面上提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提出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和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唯物史观。在认识论具体层面上提出诸如“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进民生保障精准化精细化”“为民的事没有小事,要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等观点。这些观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的理论品格更加鲜明。

      在实践形态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全部实践活动中,体现在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鲜明的人民性产生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经济建设方面,强调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在政治建设方面强调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在文化发展方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在社会建设方面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激励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强调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人民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在党的建设上,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的自我革命引向深入,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还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格魅力上,体现在人民领袖爱民为民的精神风范中。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铮铮誓言,到“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的执政理念,再到“我是人民的勤务员”的职责坦承,再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无我境界,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鞠躬尽瘁、无私奉献、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的宏大境界。这一高尚的人格风范使其理论品格的人民性在理论和实践两种形态中彰显得更加充盈和鲜明。

      总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点、价值支点,也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把握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就把握了理解第三卷的“金钥匙”。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网站编辑:王 寒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