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理论强党
    从党史国史中汲取精神之钙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正军 刘美岐

     

      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建设史,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蕴含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生生的教科书,通过学习党史、国史,“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1],“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2],是最好的清醒剂,告诫我们无论走多远,无论取得多么辉煌的成绩,都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记得我们为什么出发。学习党的奋斗史和新中国的建设史,对于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而言,是补充理想信念之钙、铸就金刚不坏之身的必由之路。

     

      一、学习党史国史有利于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 

      学习党的奋斗史和新中国的建设史,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一个以共产主义为目标,以无产阶级的唯物史观武装起来的政党,这也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一登上中国政治历史舞台上就具有独有的先进性。她成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社会现实,指明中国人民前进的方向,同时遵循毛泽东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宝库,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深深扎根。从毛泽东思想到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尽管各有其理论侧重点和现实针对性,但其根本点始终是一致的,这就在于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总结,都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和新中国的建设史,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历史,就是坚持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的历史。也正是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才既成为指导中国人民从最悲惨命运向最伟大前途进军的思想武器,又与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命运相连,并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学习党的奋斗史和新中国建设史,我们就会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3];就会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无论是教条化马克思主义的老路,还是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改旗易帜的邪路,对于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都只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都只能犯下颠覆性的错误。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21世纪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当代中国,离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就不可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可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学习党的奋斗史和新中国建设史,就是吸取提升党性修养、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的精神营养,“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4]。

     

      二、学习党史国史有利于牢记初心使命和人民情怀 

      学习党的奋斗史和新中国建设史,就是追溯和铭记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5]的初心和使命。面对“国家四分五裂,民族备受凌辱,军阀混战不已,人民在苦难中挣扎”的水深火热,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义无反顾地领导人民,认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性质,确定了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经过28年革命斗争,以数百万先烈的流血牺牲,迎来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使中国的命运有史以来第一次操纵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使得伟大祖国从黑暗转入光明,使得亲爱同胞终于过上人的生活;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饥寒交迫,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之日起,就义无反顾的领导人民,经过30年社会主义建设和4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以几代人的血汗和努力,逐步实现着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了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际“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6]的豪迈预言。如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已经走过了革命与建设“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建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正在展望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这就是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就是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就是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就是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归根到底就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7]。

      追溯铭记党的初心使命,首要的一点就必须追溯铭记党的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和新中国的建设史,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有史以来唯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人民满意度为标准的政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最大多数人民群众拥护爱戴的国家政权。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改善了人民生活;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和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8];经过4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得以逐步满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9]习近平总书记的誓言,正是21世纪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情怀的集中体现。

     

      三、学习党史国史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 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和新中国的建设史,就是学习先辈先烈的精神风范,铭记他们的遗志心愿,牢记他们的伟大理想。从毛泽东的“忠诚于马列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毕生信念,到邓小平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10]情怀。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奉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从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杨靖宇到陈树湘、董存瑞、刘胡兰、江竹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烈士们,在艰难的斗争中毫不踌躇地付出了他们的生命,这是因为他们深信他们的牺牲能够为后人开辟出一条通向无限幸福的大道;从黄继光、雷锋、王进喜、焦裕禄、钱学森到张海迪、朱伯儒、苏宁、孔繁森、任长霞,新中国的英模们,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罗阳、黄文秀、郑德荣、张富清,一座座丰碑温暖人心、感动中国。学习他们的精神风范,必将激发我们的崇敬之心,引起我们的许多思考,实现心灵的自我净化,以伟大精神和榜样引领,以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修养情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11]。

      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和新中国的建设史,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扎实实践基础、深厚经验积累和由此而来的深邃理论思考。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习近平总书记的理论和实践证明,他不愧是“在新的伟大斗争中确立起来的我们党的领导人,是在重大国际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导人,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导人”[12]。他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弘扬了“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13]的理念,营造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境界,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和“成功必定有我”的担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理论和实践,就是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最为鲜活生动的榜样,必将进一步增强坚定“四个意识”、捍卫“四个自信”的自觉性,从而发自内心地坚信和维护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作为人民领袖和军队统帅、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地位,锻造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自觉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8.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一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8: 405. 

      [3] 习近平.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14.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2017: 96. 

      [5]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 25. 

      [6] 赵云献. 毛泽东建党学说论: 下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 1182. 

      [7]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1. 

      [8]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3.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2017: 19. 

      [10]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5. 

      [1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一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8: 158. 

      [12] 何毅亭. 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236. 

      [13] 新华社. 领航中国,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述评[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 2. 

      [14] 《新时代新理论新征程》编写组. 新时代新理论新征程[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196. 

      (李正军,系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美岐,系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网站编辑:王 寒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