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先锋模范
    王秋:始终冲锋在急诊一线
    发表时间:2022-08-18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急诊科是医院里最忙碌的地方。这里全年无休,每天争分夺秒。来急诊科采访王秋的时候,她还在跑前跑后地忙着。这里面积不大,但王秋每天走上1万—2万步都很正常。

      王秋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关键时刻站得出来、生死关头豁得出去,从抗击非典到主动请缨奔赴武汉阻击“新冠”,她始终冲锋在急诊一线。从事护理工作近30年来,她一直在岗位上与死神赛跑、与病魔较量,用无畏担当、过硬技术和精心护理,为无数病患带去温暖和希望。

     

      主动请缨驰援武汉 

      “咱们在过年,武汉在过关。”2020年除夕夜,看到春节联欢晚会里插播的《众志成城 抗击肺炎》诗朗诵,王秋的心一下子被揪住了。

      她想起了17年前的那个春天。2003年,SARS肆虐中国大地,王秋所在的急诊科,医护人员始终坚守岗位救治患者,在最艰难的时刻冲在抗击非典的最前沿,多名医护人员不幸感染,两位朝夕相处的同事不幸殉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护人员以自己的无畏与奉献为胜利抗击非典争取了时间,王秋也是其中一员。

      过往的经历让王秋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我能为武汉做些什么?”她深知此刻的武汉需要支援。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王秋值班。听说医院要派员支援武汉,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我经历过非典,有经验,能保护好自己,也能为护理好患者出一份力。”26日深夜,她作为第一批国家医疗队成员抵达武汉,开始了紧张的护理工作。

      她进驻的同济医院中法院区隔离病房,主要收治老年患者和有基础疾病的重症患者。改建升级为传染病区,在有效治疗的情况下,还必须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流程,防止交叉感染。

      “这个时候我们必须顶上去。”王秋率先站了出来,作为国家医疗队“尖刀班”第一批进驻,用自己丰富的经验为病区建章立制和快速运转打头阵。每次进入隔离病房前,她手把手指导队员做好防护,认真检查后才放心让他们进入病房;病房里,她带领大家事无巨细地完成各项护理操作。

      层层防护给护理工作带来巨大考验。戴着橡胶手套的手被勒得发麻,待防护服、隔离衣、护目镜、防溅屏穿戴完毕,还未开始工作,大家就已是汗流浃背,甚至喘不上气来。王秋不仅自己默默克服,还不断给大家鼓励。呼叫铃响起,王秋总是第一个走进病房,遇到气管插管等感染风险极高的操作,她毫不犹疑,率先上阵。

      “每次遇到困难,我都会在心中提醒自己是他们的主心骨,是一名党员,在抗疫的战场上不能退缩,只能前行,我多做一分就能够让我的队员们减少一分危险。”王秋说。

      作为护理组长,王秋的神经始终紧绷,不敢放松一刻。她先后打头阵进驻三个新改建病区,配合医疗队队长梳理工作流程、注意事项及应对方法,持续完善各项流程。有队员身体不适或者情绪低落时,她便及时疏导陪伴,支撑着团队的顺畅运转。

      冬去春回,王秋在武汉坚守72天,她所在的医疗队积极开展救治的同时,134人无一人感染。“大家都健健康康地回来了。”王秋很欣慰。

     

      用心用情温暖患者 

      疫情一线就像战场,与日常护理工作相比,存在许多特殊的困难。在隔离病房,患者无法见到亲属,忍受着病痛和心理压力,一切都有赖于医护人员的照护。吃饭喝水、排便清洁、吸痰,这些工作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甚至决定着病人的安危。

      “我们深知来到这里的使命,就是用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救治好每一位病人,减轻他们的痛苦。”王秋早就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

      王秋不仅细致专业地护理病患,更用真情无微不至地照料他们。患者有什么需求,她都竭尽全力满足。她耐心地听患者讲话,遇到方言听不明白,就写一写。面对情绪急躁的患者,她更是主动关心安抚。刚开始物资不全的时候,她将配发的食品、纸尿裤、酒店一次性刮胡刀等带给患者用,还细心地为患者刮净胡须。

      有一位重症患者由于呼吸困难不能离开面罩,吃饭成了难题,情绪也极其烦躁。王秋拉起她的手,耐心地安慰和劝解:“吃上饭才有力气跟病毒战斗。”王秋不厌其烦地一口一口喂饭,喂一口,再戴好面罩呼吸,等平稳些了,再喂一口,一顿饭吃了好久。一次,王秋看见这位患者颤抖着举起自己的手指,还以为患者需要什么帮助。没想到,这位呼吸和张嘴都困难的患者,颤颤巍巍地举起手指,艰难地喘着对王秋说:“谢谢你。”那一瞬间,王秋哽咽了。

      “她都那么难受还想着谢我,患者的认可是我最丰厚的回报,也是最强大的激励。”王秋说。看着患者期待的眼神,她知道自己必须坚守在岗位上,把战胜病魔的信心带给大家。

      鼓舞人心的力量在病房里互相传递。段爷爷是位透析病人,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无论多么难受,都始终十分配合,并总把感谢挂在嘴边。隔着重重防护装备,王秋也真诚地报以微笑。经过救治,老人顺利康复,出院时一个劲地邀请王秋她们以后来武汉做客,还反复念叨着:“感谢党、感谢国家、感谢你们这些北京的医护人员。眼前的困难都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援鄂期间,王秋所在的医疗队一共护理了100多位患者。病人平安出院,是王秋最开心的事:“看着他们出院回家团圆的感觉真好,我们的辛苦没有白费。”

     

      初心不改尽职守 

      王秋是一位党龄近20年的老党员,在2003年非典结束后入党。抗击非典的特殊经历,对她是一次洗礼。

      那时,坚守岗位的党员老师给王秋做出了表率,其中就包括时任急诊科党支部书记丁秀兰。在非典疫情期间,丁秀兰一直坚守一线,看病、查房、救治患者,后来不幸感染去世。生前,她经常与王秋做思想上的交流,对她言传身教。看着身边同事一个一个病倒,王秋满是心酸和悲伤,同时也深受影响。“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把病人护理好。”王秋从没想过请假躲避,还上阵去护理感染人员。抗击非典胜利后,王秋光荣地加入党组织。

      “戴上党员徽章,一言一行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王秋逐渐从悲痛中振作起来。这种信念支撑着王秋一次次的坚守,并带动身边人,把这份初心和精神传递下去。

      多年来,王秋不断精进专业能力。她能够勇敢无畏地冲锋在前线,底气就来自于过硬的专业本领。“把护理知识和技能熟记于心,才能与死神抢时间。”她刻苦钻研和操练各种抢救技术,对心肺复苏术、除颤仪等操作已进行上千次的练习,形成肌肉记忆,遇到紧急情况条件反射地就能应对。

      在急诊岗位,不仅要技术过硬,还得吃苦耐劳。北大人民医院急诊科每日接待病患500人次,至少要对一二十人实施抢救。搬病人、帮病人翻身等操作,每天都要重复多次,使她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职业病”。如果要进隔离病房,为了工作期间不上厕所,她提前2个小时不吃不喝,在病房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自己学而精,才能指导好其他人。”除了自己做好护理工作,她还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年轻护士。伴随护理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新设备、新技术进入临床,王秋总是付出加倍的努力、先学一步,制定好科学的流程,再教给年轻人。作为北京市急诊专科护士基地首批培训教师,她经常到各家医院、社区进行培训,还参与编撰了《急救护理学》《基础护理技术规范》等教材。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王秋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是鞭策,是更严格的要求。”面对光环,王秋十分清醒,初心依旧:“今后继续把病人护理好,让病人满意,帮年轻护士成长得更快一些。”

    网站编辑:白 梦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