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先锋模范
    徐杨青:与岩土“斗智斗勇”
    发表时间:2022-07-29 来源:湖北日报
      

      “我是一名‘土’博士,一直与大地、岩土体打交道。唯有专注才能更加专业,坚持做一名创新型工程师。” 7月19日,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徐杨青这样诠释他对自己专业的理解和要求。

      徐杨青是我国工程勘察行业著名专家,于1999年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年获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30多年,他始终坚守一线钻研技术 

      “用通俗点的话讲,我们的工作就是为工程建设寻找合适的场地,改良和利用岩土体及城市地下空间,评价、协调和解决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徐杨青笑着说。举重若轻的背后,岩土工程三十多年创新与实践的探索之路,却充满艰辛。

      徐杨青说,如同哲学家的世界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处岩土体,这是岩土(水)体多相性、不均匀性、变异性所决定的。每一次野外考察、每一项岩土工程都是从发现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过程。发现自然的密钥和改造自然的法宝在哪里呢?唯有扎根于一线,实践出真知。

      令他印象最深的第一个工程,便是1990年主持的煤炭部重点工程西山矿务局机电维修中心地基处理项目。

      该场地岩土条件复杂,除了大面积湿陷性黄土,还有深厚的淤泥质土,处理面积约5万平米——这在当时国内属少见,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徐杨青在现场边勘察、边设计、边监测、边指导施工。通过两年不断的试验和创新,当时仅三十出头的徐杨青提出了基于强夯硬壳层效应这一强夯加固理论,并在全国率先摸索出了“强夯挤淤碎石桩法”新工艺,该项技术成功地解决了在饱和软土中不能进行强夯的难题,如今这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填海、饱和软土地基处理。

      “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此后从业三十多年来,他始终坚守在一线从事技术工作。从海南鹿回头半岛的水文地质勘察,到西北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从三峡库区的边滑坡到煤矿工业场地的采动边坡工程治理设计;从城市地铁到国内首条长输煤管道以及世界上最大的矿井、最大的选煤厂勘察,他先后承担完成了各领域百余项复杂重大的岩土工程项目。

     

      专注才能更加专业 

      唯有专注,才能专业。徐杨青及其团队持之以恒地致力于基坑工程技术创新,主持设计了包括武汉协和医院外科大楼、中侨官邸、保利文化广场、浙商大厦、万达广场、能源调度大楼等多项武汉地区极具里程碑意义的基坑工程以及云南、广东、内蒙古、新疆、陕西、宁夏等地特殊性土层基坑工程,首次提出了深基坑概念设计和动态实时反演优化设计理论,在湖北乃至国内率先创新采用了“双圆环内支撑体系”、“盲井抽降弱透水层承压水头”“预抽水固结减沉”等大批创新技术,为深厚软土、富水和高承压水头等条件下的超深基坑开挖提供了解决方案。

      同时,徐杨青十分注重科技创新对工程技术的引领作用,他常说“要把创新的基因根植于企业文化中”。他坚持科研课题来源于市场需求,服务于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他系统地研究了采空区及采动边坡变形与稳定性评价理论和方法,为采空区重大工程建设和滑坡、边坡下压煤开采提供了决策依据及设计依据,对保障矿区的安全生产、煤炭资源安全开采和高效利用起到了关键作用。

     

      成功解决“老大难” 

      “未来不只是关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徐杨青说,国内还有大量的废弃矿井、采空区等地下空间需要治理与开发利用。有预计称,到2030年我国关闭、废弃矿井将达到1.5万处。如何进行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这是国际性难题但也大有作为。徐杨青曾主编完成了国内首部采空区方面的国家标准《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解决了长期困扰采空区工程建设的勘察、评价难题和工程问题,有效指导了大量采空区场地的工程建设,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如今,他在企业领衔组建了“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与利用研究中心”, 围绕矿山地质灾害治理与生态环境修复、固废处置利用、采空区治理及废弃矿井资源化开发等方面开展持续的研究工作,目前已经为多条高铁、调水工程等采空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对于岩土工程,其理论往往滞后于工程实践,这就需要我们做一名创新型工程师,做难而正确的事情,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工程建设贡献我们工程师的智慧。”徐杨青说。

    网站编辑:白 梦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