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先锋模范
    大江大河上有朵靓丽“焊花”
    发表时间:2021-02-08 来源:工人日报

    记者 徐新星 通讯员 张妹妹

      

      在国内17座跨长江、10座跨黄河桥梁的建设工地上,在香港至深圳西部通道的后海湾大桥建设工地上,在“一带一路”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钢管桩制造工地上……活跃着我国桥梁战线第一支“女子电焊突击队”,这群“钢铁织女”的带头人叫王中美。

      28年前,父亲手中跳跃的焊花点燃了王中美成为“焊花”的梦想。

      20年来,她参建的大桥横跨大江大河。牢记父亲“捍卫大桥生命”的叮嘱,王中美在16余吨焊丝的历练中,成长为中国中铁工业九桥公司首席电焊工、电焊高级技师,跻身我国桥梁战线焊工界的“免检王”。她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女承父业当“焊花”

      望着眼前神情骄傲的父亲,王中美突然想起了“伟大”这个词。一朵跳跃的焊花在她的心中“燎原”。

      1973年12月,王中美的父亲王全亮主动请缨,成为建设九江长江大桥的第一代电焊工。

      “小时候,我和母亲在湖北小池生活,父亲长期在外,偶尔回家也是来去匆匆,很少有空陪我玩。”王中美后来得知,那段时间,父亲参建的九江长江大桥遇到了焊接难题,不得不减少回家探亲的次数。

      当时的王中美还不知道什么是焊接,她只是在想,“以后从小池到隔江相望的九江,是不是就不用坐轮渡了?”

      1993年1月16日,九江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那天早上天还没亮,父亲就兴奋地叫醒母亲和我,说要带我们去参加大桥通车典礼。”王中美被父亲兴奋的情绪感染,像是要去参加期待已久的集市。

      站在大桥上,王全亮自豪地对女儿说:“今后,我们国家还会建设更多更长的桥,跨江的、跨海的,我也会参建更多、更漂亮的大桥。”

      望着眼前神情骄傲的父亲,王中美突然想起了“伟大”这个词。一朵跳跃的焊花在她的心中“燎原”。

      2001年,学习桥梁专业的王中美,放弃了当“空姐”——桁车司机的机会,毅然决定女承父业,成为中铁工业九桥公司的一名电焊工。

      “真正上手才发现,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一直以来,王中美觉得焊花飞溅的画面“看上去很美”,然而,拿起焊枪、穿上电焊服,一切都变得并不美好。

      僵立的持枪姿势、焊接时的熏烤、弥漫的粉尘、呛人的气味、酷暑时箱体内闷热的环境、冬季户外焊接时刺骨的寒冷……后来,一起入职的7位小姐妹先后转行,唯独王中美选择坚持,“就算转行,也要先把手上的事情做完、做好。”

     

      一座桥,两代人

      42年后的2015年,公司再次中标九江长江大桥加固改造工程,王中美有幸参与其中,父女俩以这种方式与大桥再续前缘。

      刚开始,王中美看到别人的焊缝光滑平整,像是工艺品,自己却焊得歪歪扭扭、疙疙瘩瘩,心里很着急。

      父亲王全亮总会耐心地教导说:“既然选择做一件事,就要用心坚持下来。做好焊接工作,基础很重要。你不只是在烧焊条,而是在捍卫一座大桥的生命。”

      为了不让父亲失望,王中美白天在厂里勤学苦练,晚上向父亲请教。“父亲对我倾囊相授,还把他珍藏的一本《焊接工》送给我。”王中美回忆道。

      星光不负赶路人。慢慢地,王中美焊出的焊缝越来越均匀、成型越来越漂亮。“你姑娘是个好苗子”……听到师傅们向父亲夸自己,王中美心里滑过一丝喜悦。那时,再有人劝王中美转行,她都不听了。

      每天使用近25公斤焊丝,每年使用近千公斤焊丝;在温度超过50摄氏度的密闭钢箱梁里连续作业,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中美焊接的产品一次性探伤合格率达到99%,驻厂代表、监理都称她为“免检王”。

      2013年,王中美接过了“女子电焊突击队”领头人的接力棒。

      时光流转,机缘巧合。

      42年后的2015年,中铁工业九桥公司再次成功中标九江长江大桥加固改造工程,王中美有幸参与其中,父女俩以这种方式与大桥再续前缘。

      2019年,大桥恢复通车。一座桥,两代人的故事便开始流传。

     

      “爸爸,我做到了”

      王中美常会到九江长江大桥边上走走,这成了她的一种“仪式感”。“每次来到这里,我总能想起当年父亲跟我说过的话。我想告诉他,‘爸爸,我做到了!’”

      近年来,王中美带领工班屡次在桥梁施焊攻坚中大显身手,先后参加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铜陵长江大桥、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等40多座世界一流桥梁的焊接和前期焊接试验任务。

      王中美不仅要求自己焊接的成品成为免检产品,还严格要求突击队成员完成的产品一次性探伤合格率达到99%以上。

      如今,“女子电焊突击队”已成为公司最能啃硬骨头的“尖刀连”,哪里施焊难度大,哪里需要高难度焊接,“钢铁织女”们都会主动承担。

      2015年,公司创立“王中美劳模创新工作室”。依托这一平台,王中美通过优化参数、改进工序、创新工艺,取得新型钢种焊接、重型钢梁焊接、特殊工位焊接等27项技术攻关、17项创新成果,多项工艺填补国内空白。她参建的武汉天兴洲大桥、南京大胜关大桥等项目,相继获得具有“桥梁界诺贝尔奖”之称的乔治·理查德森奖。

      “我希望把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培养更多年轻人。”近5年来,王中美围绕施工现场技术难点和热点,带领工友们相继开展30多项材质实验和焊接攻关任务,开展面向一线职工的技能培训、考试等活动3600多人次,不仅为企业培养出大批优秀电焊工,更为九江市各大职业高校、工业园区企业培养了人才。

      王中美的徒弟中,很多人已成长为高级工、技师,其中,刘青被授予江西省劳模、赣鄱工匠荣誉称号。现在,王中美已经放心地把“女子电焊突击队”的接力棒交到刘青手中。

      工作、生活在九江,王中美常常会到九江长江大桥边上走一走,这已经成了她的一种“仪式感”。

      “每次来到这里,我总能想起当年父亲跟我说过的话。我想告诉他,‘爸爸,我做到了!’”王中美说,虽然父亲已经不在了,但这份“焊卫”大桥的使命一直扎根在她的心中,她会把这份使命传递给更多人。

      

      

      

      

    网站编辑:穆 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