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先锋模范
    王玄玮:翻烂一本书 出版四部专著
    发表时间:2021-01-25 来源:正义网

      “王处,又来加班啊!”周末的清晨,伴随着鸟儿的欢叫声,王玄玮提着公文包踏进检察院,保安习以为常地打着招呼,20多年来,几乎周周如此。

      王玄玮是云南省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副主任、法学博士。古人常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可他既是上山下田、走近群众的检察官,又是一位深埋识海、沉心定气的学者。

     

      起点: 

      沿着先辈们的脚步 

      在全国检察系统,王玄玮因检察理论研究而有不小名气,他的部分研究成果甚至对检察制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决策和立法采纳,但走到这一步其实并不容易。

      “当我读到人民检察理论的主要奠基人王桂五老前辈的著作时,深深地为书中讲述的检察制度筚路蓝缕的开创发展所吸引,深深地被书中的检察智慧和深邃思考所折服。”20多年前,青年王玄玮第一次拿起王桂五先生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制度研究》,就被书中的理论研究成果深深吸引。受老一辈检察理论家的精神感召和激励,他开始尝试思考,慢慢把思考变成文字,从文字变成铅字,逐渐成为一名检察理论研究者、参与者。

      他珍惜每分每秒,午休、晚上、周末、长假,几乎所有业余时间他都沉浸于学术天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制度研究》已被翻阅磨损得斑驳泛黄,同样“遭此毒手”的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检察学》《检察权研究》等书籍。

      沿着先辈们的脚步,他开始在宪法视野下思考检察制度,挖掘检察制度的宪法价值,随着愈加深入的思考,他提出检察制度“转型”发展的观点,不断琢磨检察改革前沿问题,提出改革对策建议,赢得了广泛的认可。

     

      辛勤: 

      研究成果10次被采纳 

      “来参加这次研讨会,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王玄玮检察官,最大的收获就是听他介绍了检察权研究的经验,收获很大!”在一次研讨会上,一名素不相识的来自上海的检察官在发言时开心地说道。但其实,他的努力与成就已逐渐在检察理论研究领域中熠熠生辉。他的研究成果先后10次获得最高检、中国法学会、云南省政府颁发的省部级以上奖励,被最高检授予“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全国检察理论研究人才”“全国检察教育培训讲师团成员”等称号。

      几年前,王玄玮作为首批“双千计划”人员,被云南大学聘为法学院副院长。一年间,他写了20几万字的讲义,做了800多张PPT。“通过授课,我自己的理论素养得到了提升。”他的授课成效迅速显现,第二年,省政法委领导专门要求他给新一批挂职人员介绍经验。

      2017年6月,王玄玮被借调到最高检研究室综合指导处,从各省上报的200余件备选案例中挖掘出十几件案例,向领导提出编纂一批以“计算机网络犯罪”为主题的指导性案例的建议,获得采纳。

      此后,他参加案例编纂工作小组,共同完成了6件指导性案例的遴选和编纂,获得最高检检察委员会审议通过。2019年4月,王玄玮再次被借调到最高检工作,参加检察机关内部监督顶层文件起草小组工作,为《检务督察工作条例》《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追究条例》等重要文件的出台作出贡献。此后,他还被最高检抽调参加咨询委员会调研、民事检察教材编写、赴西部地区支教巡讲等工作。

      截至目前,他已在国家级和省级公开刊物上发表法学论文90多篇,出版4部个人法学专著。2019年,最高检和云南省法学会同时推荐他参评第九届全国青年法学家,成为全国检察官中唯一的候选人。

     

      办案: 

      走心用情“求极致” 

      研学,是为了推动制度进步,更是为了将所学运用到办案中。2020年初疫情期间,他到怒江州泸水市大兴地镇的一个村子里,调查核实一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调解会结束后天色已晚,想着当事人已难搭车回村,王玄玮一面感谢他配合检察机关工作,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些钱塞到当事人手里,让他解决食宿安心回家。此后,那个当事人再也没有为此事申诉过。

      在昭通市巧家县,由于企业修路占了老百姓的地没有赔偿,7名村民起诉后法院判决证据不足,驳回诉讼请求。该案在内部争议很大。他带着办案组走到巧家海拔最高的药山镇,钻到山林里拿出图纸反复核对,还在镇政府组织公开听证会,听取双方意见。最终,案件经抗诉后,昭通市中院对7起案件全部撤销原判决。

      另外一起案件是关于两个70多岁的村民。两人也是因土地纠纷,历经6年,8次审理,矛盾根深蒂固,见面后白发苍苍的两位老人竟然要大打出手。王玄玮心想,这个案子无论怎么判决,都无法化解矛盾,最好的办法是调解结案。多次调解无果后,办案组成员返回昆明,车辆在盘山路上颠簸不已的时候,王玄玮觉得不应该就这样放弃,又打电话给申请人,司机特地找了一个相对平稳的路段把车停下来,全车人都在听他做当事人的工作。半小时的劝说,终于打开了申请人的心结,化解了双方多年积怨,一笑泯恩仇。

     

      普法: 

      让各行各业的人听得懂 

      作为云南省民法典宣讲团成员之一,王玄玮2020年为不同群体上了很多堂义务宣讲课,但他从不把上课当成一项干巴巴的任务,也不会照本宣科。无论面对什么群体,他都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让他记忆尤为深刻的是一场特殊的民法典宣讲,邀请方是云南省盲人协会,听课学员无法观看PPT讲义,抱着负责任的态度,他连续两天挑灯夜战,挑出符合特殊群体需求的法条,并和残疾人保障法当中的法条做了比对,总结出亮点,为在场听众深入解读。

      在这场“看不见”的民法典宣讲课堂里,每一位盲人朋友都被内容深深吸引,不断发问“模仿残疾人走路算不算侵权行为?”“嘲笑残疾人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王玄玮一一作了解答,收到很好的效果。讲完课后,他与邀请他宣讲的那位盲人成了朋友。

      在另外一场宣讲中,听课对象都是60岁以上的退休老干部,年龄最大的有80岁,主办方考虑到大家的身体条件,只给了两个小时的讲课时间,王玄玮精心准备了关于物权、遗嘱、遗产继承、老年人权益保护等相关内容,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表示希望继续听讲,最终,这堂课讲了3个半小时。

      “让各行各业的人都听得懂,不是件容易的事。”他说,普法也得有知识积淀,每当走出讲堂,他都会觉得多年的钻研和付出十分值得。(肖凤珍 杨阳洋)

    网站编辑:白 梦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