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先锋模范
    陈文杰的科技扶贫情
    发表时间:2020-09-22 来源:科技日报

      陈文杰哽咽了好几次。

      看一个高大结实的男人这样,在场的人也都难过起来。

      他是甘肃省农林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党总支副书记,庆阳市镇原县方山乡贾山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之所以哭,源于一个问题。

      有人问他,第一书记两年任期已到,现在脱贫还没通过验收,换人的可能性应该不大。如果时间延长,你是想继续待在这里还是回兰州?

      “贾山村的老百姓很热情,我挺留恋这个地方的。但我也有家,有孩子,我也想让他有个美好的未来……”陈文杰张了张嘴,话没说完,眼圈却红了。

      他又嘿嘿笑起来:“不好意思,刚才丢人了。你问的这是个两难的问题,我不好回答。”

      哭和笑之间,系着一位扶贫干部的所有牵挂。

     

      (一) 

      庆阳市镇原县是国扶贫困县、革命老区县,山大沟深、梁峁纵横,境内没有铁路,亦无高速公路。这里,贫困村占了行政村总数的55.8%。

      全市唯一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的未脱贫村,就是贾山。

      两年前,陈文杰来到贾山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他对这里的第一印象是自然条件太差。他把村里的地形总结为四句话:“平地不到三丈,望远不过五里,邻里遥望不相知,陌客初到难寻人家。”

      产业发展由此受到严重影响。

      到处都是山旱地,农业机械化实现不了,只能人背马驮驴驮,并且产业结构单一,基础非常薄弱。“这是村子致贫的一个突出原因。”陈文杰说。

      2017年底,贾山村在河滩地上建起15个塑料大棚,并成立了蒲河缘果蔬专业合作社,主要种辣椒、西红柿、茄子等,大力培育增收主导产业。去年六七月份,镇原的雨水特别多,连着下五六天,辣椒长得非常旺盛,村干部联系了多个渠道进行促销。

      “当时超市着急要辣椒,天天给我们打电话,快把你们的辣椒送来!而我们的辣椒长在大棚里,因为都是60度倾角的烂泥路,一时间运不出去。等天好了再往出送,价钱已经降半了。”

      陈文杰至今想起还一个劲地摇头:“基础设施对我们的影响太大!”

      更让他忧心的是当地百姓的精神面貌。老乡文化水平都不高,大山限制了他们的视野,更限制了思维。大多数人满足现状,乐在当下。

      陈文杰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

     

      (二) 

      要想富,先修路。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一道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实施危房改造11户,更换老旧自来水供水管线10.1公里,新建配电变压器5台,综合整治农村环境……最让乡亲们犯愁的路,也得到了彻底医治:硬化村主干道13.8公里、砂化3.5公里,6个自然村264户群众今年告别“出行难”。

      陈文杰和农科院另两名扶贫队员吕军峰、刘明军,牢记初心。这两年,他们主要发挥自身科技优势,帮助贾山村发展产业。

      首先是围绕“铁杆庄稼”,解决吃的问题。

      陈文杰和队友先后引进农科院研制的小麦、玉米、胡麻、马铃薯等新品种,同时推广先进栽培技术。以前,村里小麦平均亩产300多斤,引进新品种后一般能达到四百五六十斤,高的甚至超过了500斤。

      吃的问题一解决,剩下的就是增加收入。驻村工作队重点培育壮大养殖业。

      贾山村素有养羊传统,但是比较粗放,封山禁牧后,饲料成了难题。背靠农科院这棵“大树”,陈文杰给老乡引进了粮饲兼用玉米、饲用甜高粱等饲草品种,培训颗粒饲料加工和秸秆青贮等技术,并修建羊圈、购置设备。

      “这样一来,我们把种植业和养殖业衔接起来了,以种促养,以养带种。产业链一延长,农业综合效益就提高了。”陈文杰说。

      老百姓想种什么,帮他们种,想养什么,帮他们养,工作队最怕的就是好东西卖不出去。好在天津市静海区对贾山村进行消费扶贫,今年“消化”了一半的马铃薯。

      “这就圆满了!”陈文杰笑道。

     

      (三) 

      思想意识改变,最难。

      陈文杰拿安置房搬迁举例。

      有位叫巫正喜的老人,儿子入赘他乡,家里只剩下他一人。两年前,村里就给他把安置房建好,可他说自己住窑洞习惯了,一直不搬。催得紧了,他撂下一句话:“我哪怕死在窑洞里,那是我自己的事,和你们没关系!”

      一次开会,陈文杰很生气:“我们党把房子修起来,为的啥?为的就是你们的安全!但是你们不搬,这是没有把党的情义领会到心里。你们如果真正领悟这份恩情了,就应该搬到新房去住!”

      前两天村干部入户走访,巫正喜主动告诉陈文杰,说新房的窗户漏风。陈文杰心头一喜:“老大哥,那我们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你就搬,行不行?”巫正喜同意了。

      陈文杰和同事带上发泡胶上门的时候,记者也跟着去了。新房离窑洞不太远,宽敞明亮又干净。不一会,陈文杰就熟练地将缝子修补利索。

      巫正喜开心地笑了。他连声说:“我下午就收拾东西,马上搬!再不搬就太对不起陈书记了!”

      陈文杰也笑。他拍拍巫正喜的肩膀:“是对不起党!我们用小小的付出能让你把党的政策享受好,再苦再累心里也愿意。”

      正是怀揣着这样的“愿意”,家在兰州的他,两年来基本都是一个多月回家一次。今年脱贫任务较重,他将频次改为两个多月。

      “记得刚来的时候,老百姓对我感情没这么深。但现在,一入户他们就拉着我,喊着让吃点喝点。”陈文杰又有些哽咽,“接下来我会继续按照党的要求,把扶贫工作干好。”(王迎霞 杜英 记者 张景阳 崔爽)

    网站编辑:白 梦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