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党建要论
    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学逻辑
    发表时间:2022-12-28 来源:党建网
     
    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学逻辑
     
    邰丽华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包括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化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五个特征。上述概括是关于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本质目标、评价体系以及路径选择的有机统一,具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我国现有14亿多的人口数量,如此巨大的人口规模是我国的具体国情,是开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优先考虑的因素。同时,人口的密度分布不均,呈现从东中部向西部地区逐步降低的特点,即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集中度高,中西部等落后地区的人口相对稀少。另外,全部人口所处的地形地貌、矿产资源、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等自然禀赋悬殊,民族习惯、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等文化传统各异,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收入状况、消费能力等具体指标参差不齐,医疗、教育、交通、社保等在内的公共服务水平也不完全相同。上述自然资源、社会文化习俗、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全国范围内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不仅反映在总量上,还反映在结构和区域上。同样,巨大规模人口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存在着总量、结构与区域等方面的差别。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形势之复杂、任务之艰巨、道路之曲折是前所未有的。只有准确认识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基本前提,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稳步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目标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作为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将实现共同富裕当作“经济问题”,而且当作“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目标,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充分发挥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只有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物质资料的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充足,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才能愈加雄厚,生产才能“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反之,“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另一方面,高度重视社会生产关系尤其是分配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不断改革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与多种要素分配占比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营造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收入分配体系,打造中等收入为主、高收入和低收入为少数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本质目标的重要内容。此外,要正确处理收入分配领域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单一形式的按劳分配反映了公平优先的原则;一部分人依靠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让先富带动后富,体现了效率优先的原则。但是,无论是过于强调公平还是过于强调效率,无论是以牺牲公平为代价追求效率,还是放弃效率追求公平,在理论上都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目标,必须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在要求。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评价体系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目标的共同富裕,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富足,还包括精神世界的充盈,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三者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进程,不能以任何一方为代价换取其他方面的发展。首先,大力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不断增加物质资料生产,才能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其次,物质资料生产必须以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为前提,坚决反对先污染后治理,以环境恶化、资源耗竭、损害身体健康为代价的西方式现代化的老路,彻底摈弃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落后生产方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可持续的资源环境和人力保障。另外,共同富裕不仅应“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应“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在充分尊重、保护和顺应自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下,增加物质资料生产,推进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对精神文明建设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现象,反映了人们精神世界的贫乏,割裂了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目标三重评价体系的有机统一,阻碍了三者的协同共进。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西方世界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相伴随,作为其生产方式起点的资本原始积累,通过“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转化为现代私有财产”等手段,不仅“为资本主义农业夺得了地盘”,而且“使土地与资本合并,为城市工业造成了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阶级的必要供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西方国家也未曾停止经济或非经济劫掠、政治或军事干预、强权统治和霸权行为,战争、冲突和危机不仅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深重的苦难,也给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大国”形象深入人心,这些进步都离不开我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深化合作、实现共赢的努力。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道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只有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才能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总之,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既包含各国现代化的共性内容,也包含了很多独特之处,体现了自己的国情特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人口规模巨大的判断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目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协同共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评价体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正确的路径选择。上述内容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网站编辑:白梦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