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文化大观
    让中华文化绽放时代风采
    发表时间:2023-01-1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文艺作品、文化产品要和时代精神、文化风尚结合起来,只有走入火热生活,走入人们心灵,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化育人心的作用。

      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既需要更高水平的梳理与普及,也需要更高效能的沟通与对话。

      

      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文化建设的内容是我最关心的部分。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新时代新征程的文化建设指明方向。作为一名文化艺术工作者,我也在学习中进一步领会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思索中华文化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绽放光彩。

     

      培根铸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是文艺创作生产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艺术可以发挥独特作用。

      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近年来,许多优秀影视作品反映中国人所珍视和坚守的价值观,受到观众普遍欢迎。比如,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山海情》之所以热播,除了动人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情感刻画之外,还因为它鲜明体现出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同舟共济的互助理念。这样的精神理念超越了西海固这块土地、超越了农村这片天地,甚至超出了脱贫攻坚事业本身,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电影《长津湖》热映,其深层原因也在于它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有机融为一体,有力呼应着人们的爱国情怀,呼应着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的深厚情感。

      “文者,贯道之器也。”文艺持续塑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象。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是新时代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光荣使命。这就要求我们扎根中华历史文化的沃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认识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与此同时,发扬文以载道、培根铸魂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以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引领风尚,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中国文化强调以文化人,如何以春风化雨的方式滋润人心,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关键在于文艺作品、文化产品要和时代精神、文化风尚结合起来,只有走入火热生活,走入人们心灵,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化育人心的作用。

      近年来,我们就频繁看到文艺和现实生活的积极互动。国风音乐、博物馆、古典诗词等一再成为文化生活的热点,人们积极从中寻求当代生活的美化、雅化之路。文艺工作者也积极适应传播新形势,用好传播新手段,探索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形成“曲高和众”的局面。

      以舞蹈《只此青绿》为例,其灵感来自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展现的是青山绿水,大美中国,这本身就是中国人乐山乐水、天人合一的精神体现,能够激发当代人的情感共鸣。但是,《只此青绿》引起强烈反响的原因还不止于此。当青绿山水化身为一群绿袖青裙高髻的舞者,在舞台上转身、抬手、折腰之际,我们仿佛看到一座座青山蜿蜒起伏,又仿佛看到一幅画卷徐徐展开。这样的艺术创意再辅以唯美的舞台、古雅的音效,让人们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情感冲击,中华文化特有的诗情、画意和神韵扑面而来。这种清雅的设色和诗意的审美来自近1000年前的宋朝,但它又和当代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品位不谋而合,所以才会在网络上获得超过3亿人次点赞,成为爆款作品。

      创作这样的节目,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行,没有对人民群众审美品位不断提升的真切把握也不行。只有把这两者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这样灵动的文化创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不仅是《只此青绿》,近年来很多热门文艺作品和文化热点都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一批凝结着创意与匠心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的鲜明底色,又体现出当今时代的鲜明特点,闪耀着“古”与“今”交织、“美”与“潮”交融的光辉,打动年轻人的心,兴起“国潮”风尚,激发更多创新创造活力。年轻人在为中华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时,也更加积极主动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富矿里汲取创造养分,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沟通世界,用心讲好中国故事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方方正正的汉字、脍炙人口的唐诗、魅力无穷的戏曲,都曾经作为文明的使者,在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交流中扮演过关键角色,展现出强大魅力。

      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是,如何通过文化艺术的方式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这既需要更高水平的梳理与普及,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一步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进一步讲清楚蕴含其中的中国美学、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也需要更高效能的沟通与对话,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讲好中国故事,讲出中国好故事,生动展现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和心灵世界。

      围绕2022年游走在云南大地上的“野象旅行团”的影像纪实,就是一次成功的创作传播范例。这群大象从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出发,一路向北,一举一动都被摄像头追踪记录,真实可信。通过镜头,我们看到老象醉酒掉队、看到小象落草降生、看到象群来到居民院子用长鼻子打开水龙头排队喝水,也看到云南美丽的青山绿水和淳朴的风土人情。当地政府及时疏导,沿途村镇友好相让,象群安然经过——这些无一不是可爱的。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当代中国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也让人印象深刻。

      作为新时代文化艺术工作者,我将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思考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风采,不断探索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法和路径,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使命,用实际行动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13日 第 20 版)(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网站编辑:穆 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