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文化大观
    唐宋诗词里的中秋
    发表时间:2022-09-09 来源:学习时报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自古以来,中秋之月寄寓了无数美好浪漫的情思。八月十五,家家户户拜月祈福,离人游子对月思归,文人墨客赏月赋诗,千百年来,灿若繁星的中秋诗词,承载了多少亲友之念、家国之思。唐宋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高峰,留下了众多咏诵中秋的千古名篇,最为璀璨。

      “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秋诗词伴月而来。《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其中,“夕月”即“拜月”之义。中秋节起源于古代拜月祭月的习俗,最初是帝王特权,后来贵族、学士、文人纷纷效仿,观赏祭拜,吟诗诵词的活动,逐渐传入民间。诗词中的中秋,总是与民间传说息息相关,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广为流传,深入人心,也为月亮的神秘浪漫增添了一层民间的烟火气。唐代的中秋诗词写作蔚然成风,嫦娥、玉兔等意象频频出现。李白《把酒问月》中“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的月夜遐想,李商隐《嫦娥》中“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哀婉之情,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的自然之思……这些名诗佳句借用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神话传说,描写了月宫之中玉兔嫦娥的顾影自怜,赋予了月亮之上、宇宙苍穹无限的想象与情思,既传达出诗人对中秋之夜团圆相聚的向往,也暗含了对自然和生命本身的理性思考。唐宋诗词中数百首描写中秋佳节的诗歌,不仅表现出中秋佳节作为民间节日的盛行,也丰富拓展了中秋赏月的文化内涵。据民俗学家考察,中秋节作为全国性民俗节日约形成于唐宋时期,突出表现在唐宋诗词中大量中秋节日之作,以及诗词本身所呈现出的节日祝祷、赏月玩月的热烈景象。先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八月十五日夜玩月》:“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既有月光如水熠熠晶莹的澄明之景,更有天上人间世事变迁的哲理之思,“中秋之月”在岁月变迁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海虞风俗竹枝词》中描写了中秋节庆的仪式:“方形香斗供庭前,三角旗儿色倍鲜。檀木香排书吉语,合家罗拜庆团圆。”展现民间逐渐形成的节日习俗,以及节庆仪式的热烈喧闹。随着有关月亮的民间传说广泛流传,以中秋节日为主题的诗词于唐宋时期如繁花盛开,歌颂了节日的美好浪漫,记载了民间百姓心中真诚的祈盼、朴素的遐想,富有浓厚的民俗价值和文化内涵。

      “最团圆夜是中秋”,赏月思亲念友。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如此一派热闹清欢的景象尽显唐宋之时中秋之夜的赏月游玩、竟夕达旦、至晓不绝。月夜空明,月色如水,唐诗中颇多诗作表现对中秋月夜之景的描绘与赞美,如“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凉夜清秋半,空庭皓月圆”……文辞清丽,感情明朗,意境开阔,蕴含着诗人对明月的真心赞美。月圆难免思团圆,游子归乡、亲友相聚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亲情观念,因此思亲念友常常是中秋诗词的主题。当然,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世事难料,古人在节日里除了对团圆的渴望,还有孤独寂寞的感伤。一些唐宋诗词吟咏的是中秋月夜难以团圆的场景,抒发惆怅之思。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白树”“栖鸦”“冷露”渲染了月夜的清冷寂静,仿佛广寒宫中的寒意丝丝沉入人间,渗入诗人心境之中,而“秋思”一词既点明了主旨情感,“不知”又使得诗句含蓄蕴藉,委婉绵长。这首诗歌中的思亲念友之情在中秋诗词中颇具代表性,另外张祜《中秋月》中的“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中的“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均表达出中秋之夜亲友不得相聚的感慨和伤怀。然而,中秋诗词的意境远远不局限于伤感怀人,许多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诗词丰富了中秋佳节思亲念友的情感层次,往往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堪称千古绝唱的当推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将数十年人生浮沉置于广阔的时空视野中,以思辨的方式咏怀,哲理深、格局阔,哀而不伤,在浩如烟海的中秋诗词中,以大气深沉取胜。

      “万里清光不可思”,望月怀家想国。从古至今,家国情怀是文人士大夫心中不可磨灭的精神信仰,在唐宋诗词中,体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与明心立志的责任担当。“哀民生之多艰”,往往佳节尤甚。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与抒发思亲念友的个人情感有所不同,作者将目光投入庙堂之外的乡野之间,关注民生艰难,在中秋团圆欢庆的节日里,仍有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贫苦百姓,这使中秋诗词在抒发个人情感之外,多了几分忧国忧民的家国之思。白居易曾作《中秋月》:“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描述了种种忧思,实为讽世之作。当然,也有诗人借喻中秋明月的美好寓意,隐喻时事,寄托志向。辛弃疾词道:“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全诗意境辽阔,词风豪迈,借用现实与神话传说的艺术交融,抒发豪情壮志,尾句喻指词人“涤荡黑暗,播撒光明,造福苍生”的政治理想。

      中秋传统佳节至,千古婵娟共此时。品读唐宋诗词,含英咀华,了解其中浪漫的神话传说、丰富的民俗记载,感悟岁月永恒中真挚的亲友情感、沉淀的家国情怀,会更加珍爱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让这些美好的诗词千古永流传。(作者:李立峰 王秋爽)

    网站编辑:穆 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