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文化大观
    回望奇迹起点,重温“春天的故事”
    发表时间:2020-10-20 来源:学习强国

      作者:沈文娟 祝玉婷

      

      此文摘选《足迹:共和国记忆》一书中的相关内容,一起回望这个中国人民创造的奇迹起点,重温那段“春天的故事”。与读者共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杀出一条血路来——创办经济特区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曾经广为传唱的歌曲《春天的故事》里提到了一位老人,他就是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就是创建“经济特区”。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开创性地提出建设经济特区的设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进程。

     

      “杀出一条血路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如何搞活经济,是当时摆在党中央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邓小平也一直在思考。

      1979年1月,邓小平同胡厥文等工商界领导人谈话时说:“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华侨、华裔也可以回来办工厂。吸收外资可以采取补偿贸易的方法,也可以搞合营,先选择资金周转快的行业做起。当然,利用外资一定要考虑偿还能力。”后来,当他从《内部情报摘报》上看到有香港厂商要求到广州开设工厂时,他觉得这个做法很好,值得鼓励和提倡,于是批示:“这件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主要讨论调整国民经济等问题,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时任广东省省长习仲勋在中南组发言说:广东邻近港澳,华侨众多,应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这方面,希望中央给点权,让广东先走一步,放手干。会上,福建省也提出在厦门建立出口加工区的要求。会议同意了广东省和福建省的要求,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试办出口特区,还决定派主管这方面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领工作组前往广东、福建考察,和两省省委一起研究,共同起草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文件。会议期间,邓小平与广东省委领导习仲勋、杨尚昆、王全国等同志谈话时指出:“还是办特区好,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有了中央的指示,广东、福建两省迅速行动起来。在1979年5月的广东省委常委会议和省委四届三次常委扩大会议上,习仲勋传达了邓小平“要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指示。经过考察,广东、福建两省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各划出一定区域创办出口特区。两省省委分别提出了《关于发挥广东优越条件,扩大对外贸易,加快经济发展的报告》和《关于利用侨资、外资,发展对外贸易,加快福建社会主义建设的请示报告》。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并指出,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这是一项重大的改革。

     

     上图:开发前的深圳蛇口老街(1979年5月23日摄)。下图:高楼林立的深圳蛇口工业区(2008年10月10日摄)。(新华社发)

      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正式将“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

      如今,细细品味邓小平“杀出一条血路来”这句话,我们可以体会其中蕴含着多重意味:一是特区一定要办好,要有决心,要有“背水一战”的精神;二是办好特区困难很多,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三是这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需要努力开拓,需要有闯劲,在没有人走过的地方蹚出一条新路来。

     

      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省的厦门四市分别划出一定区域,设置经济特区。这一决定标志着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经济特区的诞生。

      中央设置经济特区的初衷是在一定区域内小范围先行先试,积累经验,目的是探索改革开放的实现路径和实现形式,为全国改革开放探路、开路。

      1985年,邓小平指出:深圳是个试验,经济特区还是一个试验,“我们的整个开放政策也是一个试验,从世界的角度来讲,也是一个大试验”。

      由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特区经济迅速活跃起来。中央的特区政策仿佛为这些地区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极大地改变了这些地区的面貌。

      1981年,深圳蛇口工业区门口矗立起一块醒目的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震撼着世人。

      2015年7月27日,广东自贸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作为第一批经济特区,与香港隔河相望的深圳,从正式宣告经济特区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风风火火、沸沸扬扬的日子。一支支建设大军从祖国四面八方开到深圳河畔,一群群年轻的打工仔、打工妹从全国各地涌来。深圳,这个沿海小镇,一下子沸腾起来了,到处是一片火热的建设景象,随处可见行色匆匆的人们,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书写了“中国传奇”。随着“五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外商投资纷至沓来,合资、独资企业与日俱增,这里的各项事业发展朝气蓬勃,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经过几年建设,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几乎是“一夜之间”发展起来了。

      1984年1月26日,邓小平(左前)在深圳蛇口“海上世界”旅游中心眺望蛇口工业区。(新华社发)

      在深圳莲花山公园,有一面石墙上镌刻着邓小平同志1984年视察深圳时的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后来邓小平在《改革的步子要加快》的谈话中进一步明确指出:“现在我可以放胆地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所有的怀疑都可以消除了。”

      《足迹:共和国记忆》

      《足迹:共和国记忆》以大事记的形式,全彩记录1949年至2019年新中国辉煌历史,精心选配154幅珍贵历史图片,用文字和影像记录共和国成长历程。

    网站编辑:穆 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