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文化大观
    中秋,寻一处有水有月的地方
    发表时间:2020-09-30 来源:解放日报

      肖 于

     

      临近中秋,我朋友徐老师却有点心烦。徐老师是杭州人,在北京生活,他的父母生活在杭州。每年中秋节,徐家都会收到亲朋好友送的不少月饼。两位老人爱惜食物,月饼保质期较短,想要不浪费,就必须抓紧吃。但月饼热量太高,不能吃太多,远在千里之外,徐老师视频电话的劝说“鞭长莫及”,二老反而频频发问:“中秋节回家吗?”

      中秋节除了可以放假休息吃月饼之外,似乎再说不出什么?在中国古代,中秋节的内涵远比现在丰富。

      拜月的习俗古已有之,这是农耕时代人们敬畏、感恩自然的仪式。早在春秋时代,人们就在秋季丰收时感谢神灵的祭祀习俗,帝王通过祭月感恩五谷丰收。

      到了唐朝,文人墨客赏月、望月的诗词就很多了,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民间也流传皇帝的赏月逸事,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闻仙声阵阵,默记心中。醒来后,忆起梦中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霓裳羽衣曲》。

      唐朝的中秋节,大户人家在晚上会摆上香案,放些西瓜、圆饼祭拜月亮。过得清雅、庄重,却少了一些烟火气、世俗气,并不像一个世俗的节日。唐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描写中秋“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诗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思绪,有些怅惘、有些清冷,并没有传达出宴饮和团圆的感受。

      宋朝的中秋夜是不眠夜,有登高赏月,畅饮达旦、通宵不绝的欢乐气氛。《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中秋节那天夜里,贵族人家搭建装饰高台,普通百姓去酒楼争占位置,都为了登高赏月。

      南宋周密在《武林纪事》中记录,中秋节钱塘江会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烂如繁星,有足观者。或谓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观美也。”南宋杭州人中秋节会放水灯祭江神,祈求平安。

      明清时,中秋节有家族团聚、宴饮的习俗。《红楼梦》第75回记载了世代簪缨的贵族过中秋的场面。中秋那天,贾府家里的男人们先开祠堂行朔望之礼;月亮出来了,家中女性长辈带领女人们,在月光下祭祖拜月。这套仪式结束,团圆宴才能开始。明朝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记录:“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是夕,人家有赏月之燕,或携榼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可见,明朝的中秋节就是繁华富丽,美满喜乐的节日,人们不仅吃月饼,也会去西湖边赏月游湖。

      中秋节也是还款、算工钱的日子。浙江绍兴人周作人觉得中秋的意义,吃月饼要大过看月亮:“而还账又过于吃月饼,然则我诚犹未免为乡人也。”江苏高邮人汪曾祺也在小说中讲过:“叶三卖果子从不说价。买果子的人家也总不会亏待他。有的人家当时就给钱,大多数是到节下(端午、中秋、新年)再说。”

      现今,过节不存在还款、付款的问题,但逢年过节礼尚往来总是个老传统,中秋节自然也是个联络感情、传递情谊的特殊日子。送月饼更是简单方便,收到的人也一定明白你的心意。月饼作为中秋节的仪式感,通过千年来一代代人的传承,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为了传递这个符号,现代人以极大丰富的经济基础,推陈出新,绞尽脑汁,让月饼的内容和味道越来越丰富。

      说起来,月饼界派别林立、口味有传统的有现代的、有甜也有咸,却仍旧没能逃出高糖、高热量的窠臼。徐老师一想到父母又要吃一个月的月饼,就连早餐都是泡饭配月饼,哭笑不得间,渐渐有了新的想法。中秋加国庆的长假,徐老师原本会选择外出旅行,今年打算回家陪父母亲人吃个团圆饭。除了一起吃月饼,他也打算去西湖边赏月。

      作为一个杭州人,他推荐去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有水有月的地方,或是城隍阁、宝石山等山峰上登高望月。金风荐爽,丹桂香飘,银蟾光满,陪着父母漫步西湖边,和古人一样感受一下澄光万里的天空,吹秋风赏桂花也是人生乐事。

    网站编辑:穆 菁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