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红色经典
    开国少将与老区群众书信中的鱼水情
    发表时间:2022-07-2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新闻网

      “我人在福州,心在山区、老区,经常想念你们,希望你们认真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提高思想觉悟……为建设社会主义作出新的贡献。”在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红军寮,存放着一封开国少将刘永生1967年3月写给平和老区的回信。回信的背后,是一段鱼水情深。

      平和县地处闽粤边陲,是闽粤赣边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9月一天,芦溪镇弄猴村村民陈良文、陈方邻叔侄夜宿山上草寮,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陈良文开门一看,是三个衣衫褴褛的陌生人。

      一阵寒暄,陈良文得知,来人正是时任闽西红军游击队支队长刘永生、警卫员罗炳钦和战士江阿岩。原来,刘永生带领闽西红军游击队转战闽西南,在湖雷遭遇白军发生激烈战斗。战斗中,刘永生、江阿岩负伤,正一路躲避敌人的搜捕。

      闽西红军的英名,叔侄早有耳闻。陈良文当即安排侄子煮饭、采摘草药,用米汤加上捣碎的青草汁给伤员处理伤口。数日后,陈良文又费尽周折,请来民间骨科医生为他们疗伤。伤愈之后,刘永生提出要在候山建立根据地,在坝心林埔建立交通联络站。陈良文叔侄主动要求担任交通员,在闽西交通员陈凤麟的带领下,担负起候山根据地通讯联络的职责。

      此后,陈良文的几间草寮就成了这支闽西红军游击队的落脚点,游击队伤员疗伤、休整的“后方”。红军给陈良文购买物资的钱张张崭新,每次去购买物资的时候,陈良文都把钱反复揉搓,或用木炭、泥土沾染后,到几个甚至十几个店铺零星购买,再趁夜深人静用装木炭的袋子悄悄挑回草寮……像陈良文这样,用不同的方式和身份,支持红军的不在少数。

      1935年6月初,闽西南红九团小分队在芦溪镇双峰村遭遇国民党地方民团伏击,只得迅速向漳汀村转移,准备到永定与刘永生部队会合。小分队抵达漳汀河时,原河面的简易木桥已被暴涨的洪水冲毁。追兵紧咬不放,情况万分危急。“快,赶快!救红军去!”得知红军过河受阻,群众纷纷赶来帮忙。水势湍急,木材架上桥墩就被水冲走,漳汀村苏维埃主席陈加定连忙召集了四十多个青壮年用肩膀扛着木材下到水里搭桥,无法正常通过的伤员,漳汀村民就让他们坐在打稻谷的桶里,群众有的推、有的拉、有的扶,总算让伤员全部过河。红军过河后,群众又迅速推掉木板桥,阻碍追兵。得知此事,时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刘永生承诺:“待革命胜利了,一定要在漳汀河上建造一座红军桥。”

      1959年,在刘永生的关怀下,一座宽3米、长70多米的大木桥横跨漳汀河两岸。几年后,一次山洪把木桥冲垮。得知消息,刘永生马上协调各级老区办拨款,于原址重建大桥。这座桥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红军桥”。

      为感谢刘永生对老区群众的关心,陈良文等人请人代笔向将军寄去书信。刘永生回信,鼓励老战友们要继续为建设社会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摘编自6月24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杨特团 周艺贞/文)

    网站编辑:朱 琳瑄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