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红色经典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星星之火从这里点燃
    发表时间:2022-06-24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42号的番禺学宫,曾是清代的高等学府。这里环境优雅,古香古色,郁郁葱葱。1926年5月至9月,由毛泽东担任所长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就在这里举办,为党培养农民运动骨干、推动革命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鉴于唤起更多农民投身国民革命的形势需要,在国民党任职的共产党人彭湃,建议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以下简称农讲所),将此作为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共产党人以“养成农民运动之指导人才”为宗旨,连续开办了六届农讲所。彭湃、罗绮园、阮啸仙、谭植棠、毛泽东先后担任所长。来自全国近800名学员,在此学习农民运动理论和方法,进行军事训练。

      农讲所曾三易地址,第一、二届农讲所在越秀南路惠州会馆举办,第三至第五届农讲所在东皋大道1号举办。由于第六届农讲所是招生规模最大的一届,举办地迁至占地宽广的番禺学宫。文献记载,农讲所的官方名称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运动讲习所”,尽管被冠以国民党的头衔,但实际是由共产党人领导,历届所长也皆为共产党人,教员也多为共产党员。

      农讲所招生条件十分严格,学员大多来自青年团员和进步青年。招生方首先要审定学员资格,对个人基本情况、社会关系、政治履历和革命态度,以及从事农民运动的能力进行全面考察,随后再进行口试和笔试,最终选取军政素质高、具备担任农民运动干部潜力的应试者入学。

      学员们在农讲所过着俭朴、严肃、活泼的生活。农讲所规定,每晚7时以后进行自修,9时休息,清晨5时起床,若无特殊情况,所有人在晚9时以后一律不得离开寝室。学习的课程,主要是关于中国农民问题及革命理论。例如,彭湃就把农民问题作为一门主要课程,将自己从事农民运动的丰富经验,传授给学员;阮啸仙讲授《如何开展农民运动》《广东农民运动状况》,给学员指出从事农民运动的必要途径。此外,教员还组织学员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讨论,内容包含“谁能领导国民革命”“农民何时才能完全解放”等话题。

      农讲所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专门设有军事训练部,负责对学员进行正规军事训练。根据各届人数,学员按军事编制编为总队、中队、区队、小队、分队或连、排、班等。第一届招生人数最少,仅编为1个小队;第三届人数稍多,编为1个连,下属2个排,每个排编有3个班,每个班13至15人;第六届人数最多,编为1个总队,下设2个中队、6个区队。学习安排上,第一届共进行1个月,军训时间为10天;第二届军事训练约20天;第四届采取上午军事训练,下午授课的方式;第六届的军训时间更长,占全部课程时间的三分之一。学员每人配备步枪、军装、草鞋、绑腿、挎包等。日常除学习军事理论外,学员们还进行战术训练,主要包括托枪放枪、卧倒跃进、潜伏隐蔽等,有时还会到周边地区开展野外演习、实弹射击等。

      1926年5月至9月,毛泽东担任第六届农讲所所长,共有来自20多个省区的327名学员参加农讲所培训,周恩来、彭湃、恽代英、萧楚女等共产党员任教员。第六届农讲所课程多达25门,内容涵盖农民问题的革命理论、中外历史和社会政治经济等。毛泽东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负责主持所务工作之外,不仅亲自讲授《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地理》3门课程,还让每名学员写下一篇当地人民受残酷压榨和剥削的真实故事,写好后先在农讲所讲读,再选取最典型、最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编辑成册,发给学员阅读。毛泽东强调,学员要参与农村实际研究,深入开展农民调查。他带领学员奔赴农村实习,并将全体学员按地区组成了13个“农民问题研究会”,列出租率、田赋、主佃关系、抗粮情形等36个项目,使学员全面掌握农村的政治、经济情况。

      第六届农讲所结业后,学员们立即投身到大革命的洪流之中,成为农民运动的骨干。根据革命形势需要,学员们前往全国各地,有的担任农民运动特派员,领导当地开展反地主豪绅的斗争;有的在当地举办地方性农民运动讲习所或农训班,比如汕头农工运动讲习所、普宁县农民自卫军训练班、琼崖农民自卫队训练所、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有的则深入农村建立农民协会,组织农民自卫军,将革命火种播撒四方。在历届结业学员的推动下,各地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有利支援了北伐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农讲所旧址的保护和宣传工作被提上日程,并于1953年在原址上修建了“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里的一砖一瓦,仿佛都在诉说着当年学员们的革命热情,也成为后人追寻前人足迹、坚定理想的纪念地。(郑大壮

    网站编辑:朱 琳瑄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