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红色经典
    新四军勇克日伪“模范工事”
    发表时间:2022-05-19 来源:人民政协报

      郑潭口是坐落在江苏省涟水县东北30公里处的一个村庄,地处一帆河与完蛮河交叉处的港湾里。抗战时期,这里是水陆交通要冲,同时也是新四军淮(阴)海(州)、盐(城)阜(宁)两根据地的连接区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皖南事变爆发后,日军为切断各根据地之间的联系,派伪军支队长孙礼陶,大队长王立珍、徐庆同率领800余人驻扎在郑潭口。这股敌人烧杀奸淫、作恶多端,当地群众恨之入骨,纷纷上书根据地党政军领导,要求新四军为民除害。孙礼陶也害怕新四军找他“算账”,便乞求日寇派来“堡垒专家”设计监工,又强征大批民夫,用了3个月时间在郑潭口据点构筑起“模范工事”——修筑了6米高的围墙(外围还设有多重铁丝网)和90多个炮楼、地堡、暗堡,工事之间都有夹壁墙或地道相连;中间设一座高约12米、直径约9米的水泥结构3层大炮楼,可容百人对外进行射击;同时还整备了通往临近据点的道路,以便受到攻击时临近敌人能乘车迅速赶来救援。工事完成后,伪支队长孙礼陶非常得意,竟四处扬言:“郑潭口固若金汤,稳如泰山,别说新四军,就是天兵天将也奈何不了我。”

      1941年,涟东县地方武装对郑潭口据点发起两次侦察性攻击,大致摸清了郑潭口据点的火力部署和敌人援兵的行进路线。9月上旬,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二团在完成反“扫荡”任务后进驻涟东顾大楼,准备完成上级部署的拔除郑潭口据点的任务。

      战斗前,三师师长黄克诚和参谋长彭雄亲自到二十二团,会同团长张天云、政委张池明、副团长童世民、参谋长尹捷峰、政治处主任陶励等对敌情进行了周密的分析并研究了具体作战方案,又从新四军军部借来了山炮1门以备二十二团攻坚时使用。

      9月20日凌晨两点,二十二团和部分地方部队由彭雄、张天云带队出发,于15时30分进入预定战区,敌人毫无察觉。

      17时,战斗打响。炮击过后,二营和三营推着“土坦克”作为掩护,迅速排除了铁丝网,分别向围墙上以及东南角、东北角的炮楼发起猛攻。战斗持续至20时左右,外围炮楼和碉堡被逐一攻克。

      彭雄和张天云利用战斗间隙,研究了下一步作战方案。根据彭雄的建议,二十二团决定将预备队投入战斗,采取“两头对打、逐段打击”的战法,将敌人全部压缩进中心炮楼,然后一并聚歼。二十二团各部稳扎稳打,歼灭了各处夹壁墙内的顽抗之敌,又集中力量,排除地道中的敌人伏兵,至21日零时,完成了对中心炮楼的合围。

      稍事调整后,二十二团发起了对中心炮楼猛攻。由于敌人工事坚固,手榴弹投在炮楼墙上不起作用,新四军几次冲锋都没有成功,副团长童世民以下30多人负了伤,还有不少同志壮烈牺牲。

      拂晓后,各处日伪军蜂拥赶来增援,沿途被新四军打援部队阻击,战斗十分激烈。彭雄接到报告后,立即前往指挥打援。张天云等经过研究,决定三措并举:从各连抽调优秀射手组成火力队,专门封锁敌人射击孔;同时抽出精干人员,组成奋勇队,在火力掩护下利用云梯夺取中心炮楼顶部;又派部分战士向炮楼下挖掘地道,准备以爆破的方式炸开炮楼一层地板。

      战斗至下午1时,奋勇队终于登上炮楼顶,从上往下扔手榴弹,部分战士也沿着挖好的地道冲入炮楼一层,形势遂发生了根本变化。炮楼一层的敌人见状,冲出中心炮楼,企图突围,却被自己挖的水壕所阻,很快被新四军战士追上击毙。随着新四军发起政治攻势,二层、三层守敌很快放下了武器。伪大队长王士珍自知恶贯满盈,举枪自杀,另一个伪大队长徐庆同被活捉,而伪支队长孙礼陶竟在战斗开始时就从一条密道逃走(几天后被日军宣布“死亡”)。与此同时,彭雄指挥部队击退了援敌的进犯,押着俘虏30余人前来郑潭口会合。

      此次战斗,新四军共消灭守敌、援敌近900人,救出受害群众100余人,一举拔除了日伪插入淮海、盐阜根据地之间的“楔子”,盐阜、淮海两个抗日根据地得以重新连接起来。

    网站编辑:朱 琳瑄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