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校园党建
    南昌大学:厚积薄发 通识教育“火起来”
    发表时间:2024-04-15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甘甜

     

      挥水袖、舞折扇、耍花枪、上戏妆……近日,南昌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赣剧艺术鉴赏”在网络上走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南昌大学二级教授、赣剧文化艺术中心主任、艺术学院教授陈俐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将赣剧的魅力生动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

      这一现象级的课程成功,不仅彰显了陈俐的教育家精神和高超的授课水平,更是南昌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成果的一个缩影。

     

      “全人培养” 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翻开《南昌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公共必修课”模块中设置了10学分的通识教育课模块,涵盖了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生态文明与低碳发展、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等七大类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

      学校教务处课程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道:“为了让同学们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课程,我们通过强化通识教育课的顶层设计,利用数智赋能,分类分层重点建设一批核心通识教育课程,还与国内外优秀高校进行优质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共享,目前,包括超500所高校在内共享的课程量达到了80余门课。”

      学校也非常重视对通识教育教师的培训和管理,通过举办“优质公开课”“授课比赛”等活动提高其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还加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通识教育改革和创新,增加跨学科课程,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这一系列提升通识教育课程质量的举措,为培养具备跨学科视野、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奠定了坚实基础。

     

      立足赣鄱 通识课程建设底蕴丰厚 

      目前,南昌大学已经开设了335门各类通识课程,其中有36门入选国家一流课程。近年来,学校围绕江西省“红绿古金”四色赣鄱文化,重点建设了一批有地方特色、中华传统和底蕴内涵的通识课程,实现了“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的有机融合。

      “我们的课程已经在线上共享课程平台开课了5个学期,每年都有来自十几所高校的4000多人共同上这门课。”“筑梦红色之旅”课程的主讲人邱璟教授如是说。和“红色旅游”“马克思经典著作的智慧启迪”等具有“红色”属性的课程一样,它们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引导广大学生传承好红色基因。

      新闻与传播学院的2023级刘婉婷同学这学期正好在上“材料与社会”这门通识课程,“上这门课程就像是在体验一场缤纷异彩的材料之旅,老师们带我们揭示奥秘的科学航行,让我们充分掌握材料知识,拓宽眼界。”除了这门课程以外,在围绕服务金色产业方面,学校还建有“半导体的魅力”“功能性食品与健康”等课程。

      当然,南昌大学的通识教育不仅局限于国内,其精心打造的“Traditional Customs and Chinese Arts”“Chinese Ceramics”等课程更是入选教育部首批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声音,这些课程的选课量位列前茅,并且课程的建设经验在第五届中国高校外语慕课联盟大会上进行了分享,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创新赋能 助力通识教育深度发展 

      日前,南昌大学作为中部地区通识教育联盟的发起单位之一,在通识教育东湖论坛暨中部地区通识教育联盟成立大会上签署了联盟章程,成了中部六省7所高校之一的常任理事长单位。

      这意味着,在未来,南昌大学将与中部地区其他高校共同探索数智时代背景下通识课程、通识资源、通识管理、通识评价和通识文化的新途径,助推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深度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南昌大学也持续思考如何进一步推进具有南昌大学特色的通识课建设。学校教务处处长范杰平介绍,学校将继续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做好两个加法。

      第一个加法是“以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赋能通识课建设”,赋予数智教学场景,打造更加智慧的教学体系,同时,以人工智能为主线,穿插专业知识,建设一批文理交叉、医工融合的通识课程,提升师生数智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南昌大学做的第二个加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网站编辑:朱琳瑄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